群众路线需要长效化、制度化的发展模式
从李立三在1928年11月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到毛泽东在1943年6月的整风运动中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再到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会议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再到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其后几乎每隔十年,中央就要作出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决定。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90余年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正是因为坚持群众路线,使得我党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呼吸与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无往不胜;也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常葆青春和活力。
当今经济、政治、社会急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社会阶层的分化、理想信念的重塑、群众概念在新时代的延展,在社会日益趋于规范化、法治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克服以往群众路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何使群众路线制度化,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长期思考的问题。
群众路线要在精神上民主化、内涵上法治化、机制上长效化
“在精神上民主化”是指在思想意识环节,作为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群众推选,受群众监督。我党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并非封建时代的“官”与“民”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清官思想固然有为民作主的意思,但是却是建立在“官”与 “民”截然分离的基础之上,是将“官”凌驾于“民”,“官”与“民”成为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阶级。我们决不能“官”高人一等,而“民”低低在下。这就要求首先从思想意识环节着手,提高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要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同时也要通过领导干部的实际行为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人民群众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决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