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3)

世界自然遗产——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3)

多瑙河三角洲之人与自然

(和谐篇)

现时约有15,000人居住在多瑙河三角洲附近,大部份居民借助传统木制小船捕鱼为生。其中有部分利珀旺人,他们是1772年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离开俄国的旧教徒的后代。利珀旺人的主要活动中心是在多瑙河三角洲乌克兰段的维尔科沃。

生活在多瑙河中下游的古人来说,多瑙河是一条神圣的河。武士外出征战,先要用河水净身,并向它献祭,尤其是罗马皇帝图拉真,对它更是感激涕零,因为在公元2世纪罗马军队征讨生活在多瑙河平原和喀尔巴阡山的达契亚人时,多瑙河曾施惠于他。在罗马图拉真的石柱上,多瑙河被描绘成一个长着胡须的巨人。图拉真是第一个踏着石桥渡过多瑙河的人,该桥为大马士革的建筑师阿波洛多鲁斯于公元105年所建。位于更南端的伊斯特里亚河一道,先是交易站,后是城市,就建在这些河流上,船只满载咸鱼和熏鱼、谷物、蜂蜜、毛皮和奴隶,从这里驶向希腊和意大利,给当地人们的交易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对古代的水手来说当,多瑙河流入的黑海,即古代的Pontus Euxinus,标志着已知世界的终结。多瑙河上狂风不断,水深浪急,水手们往返其间,直到12月6日,即水手的庇护神圣尼古拉的庆典日,航行才告一段落。那时,多瑙河水甚至海水往往已开始封冻,直到复活节时才可以让水手们重新出航。

(冲突篇)

在过去的50年左右,多瑙河三角洲上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床的动植物一直遭受污染的威胁,现已造成很大破坏。捕鱼量急剧下跌。1989年,勉强捕鲟20吨,仅是一个世纪前的 2%。仅在过去十年中,就有五种鸟消失,八种鸟数量减少,27种变得稀有,18种濒临灭绝。

生态出现问题

生态环境出现问题

这一严峻形势主要是由于多瑙河三角洲脆弱的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而造成的。造成失衡的因素有:湖泊和运河(如布勒伊拉湖和卡拉奥尔曼运河)的干涸和疏浚;在一个面积为420平方公里的区域引进农业,尤其是种植玉米,现已证明,能生长庄稼的土地还不足半数;拓宽运河,使之能容纳1984年开挖的多瑙河-黑海运河所不能通行的大型远洋船只;以及用重型机械集中收割芦苇,以便为造纸厂和纤维素厂提供原料等。此外,多瑙河水的污染也急剧增加。许多工厂和农工联合企业将磷酸相加、硝酸盐、油渣、汞和杀虫剂等,倒进多瑙河及其支流,城市排水沟则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进多瑙河,废水排放引发疾病的流行,如猪瘟、乙型肝炎和霍乱。

诚然,1990年停止了排水工程,1991年又将三角洲作为生物圈保留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在图尔恰成立了旨在研究和监测该地区的多瑙河三角洲研究所,可谓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如想扭转当前趋势,则需国际社会的支持。1990年9月,由若干国际组织,其中包括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考察团,对三角洲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提出的建议至今尚未全部实施。不过,罗马尼亚于1993年通过了旨在加强三角洲保护的法律,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为使远洋船只通过三角洲而实施的机械化芦苇收割和开垦工程已在逐渐缩小,为使新辟低地重新植树区得以自然恢复,也已制定了政策。 有关专家表示多瑙河三角洲的环境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当地的人们应当将保护自然放在第一位,不要因为利益而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也应当积极的治理当地近期出现的自然问题,以便于当地的人们生活和保护世界遗产。

责任编辑:闪闪、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