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测谎仪反腐 揪出腐官心中“鬼”(4)

【案例】测谎仪反腐 揪出腐官心中“鬼”(4)

让官员忧。测谎仪的出现,可以说是官员的“照妖镜”。即使心里太好的人,也能通过生理的变化来显现出来。如果官员三缄其口,那么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他坦白与否,只能算做口供,检察机关需要找到物证,一旦发现物证,零口供也可以给他定刑了,交代不交代只是他的态度问题。”可见,测谎仪的出现让官员“胆寒”。即使很聪明的人,在此也“难逃一劫”。

当然,再好的仪器、再科学的方式也有其弊端。笔者希望,在用测谎仪“揪”贪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更要根据测谎结果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这样仪器的出现,更向官员说明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程序正义比测谎仪更可靠

在国外,测谎技术的准确度确实远远高于法院承认的其他证据的科学性,培训合格的测试人员可达到小于1%的差错率。在我国,也有资料表明,测谎仪的准确度达到了90%以上。现在,合肥传来的喜讯恐怕更让侦查机关、司法机关振奋。

不过,即便在某一地方某一时间,测谎仪的准确率高达100%,也不等于测谎仪在所有地方所有时间的准确率都能达到100%。测谎仪也有折戟沉沙之时,而且栽得很惨。1998年,云南省戒毒所民警杜培武的妻子和另一民警同时被杀,据传两名死者生前关系暧昧,负责侦破这起杀人案的民警据此推测两人是杜培武所杀并动用了测谎仪。测谎结论是,杜培武否认杀人的供述是谎言,杜因此被判了死刑。然而两年后,真凶被抓且供出了其杀害两人的犯罪事实。有人或许会说,这仅仅是个案,但哪怕测谎仪的准确率能达到99.99%,只要出了一个错案,它就值得慎重对待,因为对于错案的当事人而言,它就是100%。

也许正是鉴于杜培武案的教训,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在文件中指出:“CPS多道心理测试(俗称测谎)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测谎的结论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这一点许多使用测谎仪的检察机关心知肚明,合肥检方也承认“测谎结果不能作为证据,但为检察机关指明了调查方向,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可如果测谎仪显示犯罪嫌疑人撒谎,尤其是有“98%”、“100%”这样的高成功率支撑时,侦查人员很可能会以此逼迫犯罪嫌疑人交待罪行或相关物证,特别当其手中并没有有效证据时。

因此,越是在测试准确率被吹得神乎其神时,越要保持清醒和注重程序正义,用制度来避免权力为追求破案率而越出笼子。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制定防范刑讯逼供特别是变相刑讯逼供的措施,要落实同步录音录像特别是全程同步录像制度,还要确保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的权利和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法庭更要坚决排除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有关机关要坚决查办涉嫌刑讯逼供的案件,追究相关办案人员的刑事责任。

“测谎仪”反腐,治标还需治本

据了解,测谎仪的原理不外乎就是给测试对象戴上连通导线的夹子,就可记录被测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等各种生物反应的综合变化情况。在被测对象说谎时,这部分数据出于人体本能的神经反应变化,测谎仪示波屏幕上的曲线剧烈波动,就可得知被测人在经历复杂的心理活动,给办案侦查指明了方向。但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测谎仪真的适用于每一个人吗?

如果一个人对于谎言已经形成了一种逆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当他说谎的时候他各方面都是正常的,只有当他说真话时,才会出现如同说谎那样的生理乃至心理反应,如脸红、心跳和血压上升之类,所以面对测试结果,你怎么知道他是因为说了真话而不好意思,还是因为说了假话而心怀羞愧呢?如果一个人从小都因为说出真相而遭到众人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因为说谎而受到表扬,这样一种长期训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是不言而喻的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