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一元单向模式转向多方交互共治(2)

从“管理”到“治理”:一元单向模式转向多方交互共治(2)

以人民利益为治理切入点

“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很多社会难题,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袁祖社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马骏从两个维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个维度是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国家能力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调节社会关系能力、应对危机能力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国家能力之强弱,是正确引导该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关键。另一个维度是完善政治问责体系建设,对现代国家治理来说,“问责”是一项重要内容。马骏特别谈到了公共预算和国家治理的关系:“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支撑,而财政(预算)问责又是政治问责的重点。”

袁祖社用了三个“好”来表达他对治理目标的理解:“治理要达到善治,就是在遵循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形成好政府、好社会、好市民。”在政治生活中,要追求法治基础上的良好公共秩序。在经济生活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要追求分配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在民众的生活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治理”理论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当前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治理”概念,形成“治理”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照抄照搬西方概念和理论,尤其是要防止推行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政治倾向。王浦劬对记者说,“治理”的概念并不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不能简单片面地以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来理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改革开放目标层面上,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其根本理论逻辑出自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其历史逻辑出自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其实践逻辑出自中国改革开放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王浦劬表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