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的原野,山川、草原、河流、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这么大的雪,牧民群众的生活怎么样?生产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11月20日,本报“冬行青南”采访组带着关切和问题,深入海拔4300米的玛多雪域,走访了雪域深处的加果村。
今年10月29日至11月18日,玛多县降雪日数达8天,最大积雪深度15厘米,给当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牲畜越冬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1月5日达到气象轻度雪灾标准,11月9日转为气象中度雪灾标准,全县积雪面积为2734万亩,占行政区域面积的74%,积雪覆盖深度较厚区域面积为1559万亩,涉及529户1808人,牲畜7.1万头。
加果村是玛多县雪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村里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汽车如漂泊在水中的船一般晃晃悠悠的行驶在积雪中。
在行进的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个眼睛充满血丝的中年男子,经介绍,才知道他是花石峡镇的党委书记公保南加,他刚视察完雪情从一户牧民家出来,他声音沙哑的向记者介绍,加果村共有牧民176户,其中严重受灾38户,受灾牲畜为7836头,截至11月20日,已有12户牧民和他们的3000多头牛羊转场。公保南加说,虽然今年玛多的降雪来得早,而且比较大,但是牧民群众的牲畜零死亡,而且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这一切源自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始终和牧民群众在一起,团结奋战,初步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
汽车行驶在苍茫的雪域,皑皑白雪伸向天际,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见到了一处冬窝子,炊烟袅袅,藏獒狂啸。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厚厚的积雪,我们走进了牧民桑热的家里,虽说外面冰天雪地,可桑热的家里却是温暖有加,烤箱里火焰正旺,茶壶里散发出诱人的奶香。
这么大的雪,桑热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忧愁。桑热向记者介绍:“我家有50多头牦牛,目前已经储备颗粒饲料2500斤,储备青干草1吨,另外还有2500斤颗粒饲料过几天就会运过来。”据了解,今年的10月29日,玛多县降下了第一场大雪,比起往年,早来了一个月,而在此之前的10月9日,玛多县委、县政府已经对今年的“防灾保畜”工作做好了部署,就在降下大雪的当天,加果村党支部书记才让骑马走访了几户牧民,并及时将牛羊受困情况汇报镇党委,当天上午11时许,玛多县“防灾保畜”领导小组已派出三支小分队,带着面粉和大米赶往部分灾情较为严重的牧民家庭,实地了解情况。
随行的玛多县委副书记杜成林告诉记者,灾情发生后,玛多县紧急调运颗粒饲料2460吨,目前已经有1460吨发放到了受灾牧民的手里;调运青干草1000吨,目前已经有700吨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截至11月20日,已投入资金740万元,由于安排部署及时、物资储备充足,使畜牧业生产未受到影响,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井然有序。
离开桑热的家,我们又向雪域的更深处走去,大概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牧民宗志的家。宗志告诉记者,前两天他刚刚卖掉了24头牦牛,卖掉的这些牛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目前他家还剩余52头牦牛。关于越冬的物资储备,宗志告诉记者,降雪的当天晚上8点多,县上的领导就赶到了他的家里,并给他送来了一袋面粉和一袋炒面,第三天,部分饲料和青干草就拉到了他的家门口。说起这些,宗志情绪有些激动,他说,“干部们好! 我们没想到的干部们想到了”。目前宗志家已经储备了2吨的颗粒饲料以及1吨的青干草。玛多县农牧局的有关同志介绍,其中购买饲料的50%费用由政府来补贴,干草则是完全由政府出资购买,并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可以说在物资储备方面,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没有给牧民群众造成经济负担。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在这场"防灾保畜"的战役中,玛多县的党员和干部第一时间深入牧户,有时候住在牧户家里,并在雪域一线成立"抗灾保畜"指挥部,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蹲点服务,积极参与牧民转场、牲畜出栏、物资储备等工作,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在这场雪灾中,加果村党支部书记才让家的牛羊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如果死一头牛,损失在5000元左右,可是面对降雪带来的威胁,才让带领村里的18名党员,分头帮扶村里的其他受灾牧户,积极帮助他们及时转场,使得村里的11户牧民安全转场,而才让自家的牛是村里最后一个转场的。
玛多县委书记任正德告诉记者,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玛多县,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行动号令。
结束加果村的采访已是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遥远的雪域,我们祝福这片雪域,祝福这个村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