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
中国文化意境下的社会体制,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至少包括了西方意境下的社会结构、公众参与、社会文化传统,也囊括了阻碍发展的收入分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制等,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找到问题的症结。现阶段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有:
深层次的文化体制羁绊。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传统文化造成的人们的内心秩序。改革社会体制,就是要努力消除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阻碍国家现代化的障碍。在现实社会中,官本位和泛行政化趋势是亟待改革的一个领域。官本位和泛行政化的触角已经遍及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甚至居民生活等领域,它使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侵蚀着社会的公共生活,破坏了社会和谐和公共参与的基本价值——平等和公正,挫伤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的中国是从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演变而来的,尽管历经各种运动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固有的很多糟粕和阻碍现代化的东西并没有完全消失,甚至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体制机制运行。试举一例,官本位这个历史上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因素一直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各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做了不少工作,首先应当肯定,但是,也有不少地区,创造了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纸上谈兵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一些工程,与老百姓的民生关系不大,主要是给领导看,这种风气似乎愈演愈烈,会不会演化成为社会领域的产能过剩?值得思考和研究。
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因素。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大力度改革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阻碍社会和谐的因素。以户籍制度为例,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割分治,城乡居民关系紧张。回过头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流动人口不过200多万,若是当时就着手解决户籍制度问题,一定比现在2亿多人要容易得多。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因为,当时人们对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未来发展的选择没有现在认识这么清楚。再如国有企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要对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经济体制不是简单照搬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它历经1952年的土地制度改革,到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逐步确立了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当时,毛泽东明确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扩大国有制,将私人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以便解放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之后就出现了在农村废除农民个体私有制,建立农村合作社,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建立起“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逐步实现国有化。到1955年,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几乎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体制的特点是,国有企业为上级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人、财、物、供、产、销全部由国家计划决定。这段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延续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诸如国有企业的垄断、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户籍制度,等等。
认识上的局限性。中国要及早反思过去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形成的与中国现实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从西方和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中又被西方国家视为发展阻力的问题,需要我们提早注意,加快改革。这实际上是在回答我们在哪里的问题。以福利制度为例,我们在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过程中,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实践中由于初始条件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类似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等问题也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制,西方国家正在改革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中国也要及早考虑这些问题。当前,关于医药卫生和养老服务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的争论,既有中国特有的国情造成的困惑,也有对国际历史认识不清造成的混淆。
要敢于承认过去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阻碍当前工作的因素。在某个发展阶段上,我们曾经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忽视了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实行产业化,结果导致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非常直接和现实的问题,进一步的改革就是要恢复基本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公益性质。再如贫富差距,有人将其视为改革的结果,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史不能假设,人类的认识永远都具有局限性。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待。不能简单认为中国以往的改革仅仅是把容易改革的改掉了,剩下的都是最顽固和最难改的部分了,这样认识改革过于简单。我们承认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但是,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求不断改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要敢于面对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形成的新期待,变革现行的体制机制,以适应这些发展变化和新期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