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变化看三中全会新的改革路线(2)

六大变化看三中全会新的改革路线(2)

从“政府强干预”到“市场决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政府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企业,一直是政府与市场的主要关系,尽管市场机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使得我国的政府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政府立即强势介入干预,几次的调控政策无不反映了这种强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入,并使凯恩斯主义奉为当时政策的理论依据,当然,4万亿元是值得肯定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政府强干预,已经被美国所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它是滞胀的祸首。而中国虽然暂时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接下去一些省份却过高预期了政府干预的作用,掀起了新一轮政府投资的热潮,最近几年各省出台的投资方案,几乎都是上万亿元的规模,把政府投资看作是拉动GDP的万能钥匙,甚至有收不住的趋势。与宏观层面一片繁荣景象相反,微观层面危机暗涌,企业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是实体经济竞争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怎么办?必须要重新回归市场化的轨道,让市场机制重新在中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微观层面的活动,回归本职——制定规则、规范竞争、维持秩序、保障民生,政府不能包罗万象,而是“有限政府”,赚钱的事要让民间和企业去做,而且民间和企业会比政府做得更好。

从“管理”到“治理”。在传统的思维中,国家作为专政的机器,一直担负着“管理者”的角色,政治体制如何推进,一直没有摆脱“管”的定式,考虑的都是如何管钱、管物、管事、管人的问题,每每遇到要做一件事,先考虑如何设一个“管”的部门,下级要管,企业要管,社会要管,“管”的事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庞大,但事却没有真正管好,机构之间职责不清,遇事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四风”问题突出,群众意见较大。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意义非凡。什么是“治理”?“治理”有别于“管理”,“管理”强调的是“控制”,对下级部门的控制、对人财物的控制、对过程的控制,等等,而“治理”则更加强调体制机制的“构架”,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权力设置和权力安排,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治理”是通过对权力部门的“确权”来实现的,通过“确权”形成权力机关的法权关系,三中全会通过制度性设计安排,对国家权力机构各方面都进行了“确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从“放权让利”到“公平正义”。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控制全部社会资源,集中几乎全部的社会权力和财力,因此“放权让利”一直是前35年改革开放的主基调,但“放权让利”也让改革陷入了“放了收”“收了放”的怪圈,并逐步产生了对权力和财力的垄断,造成了社会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分配关系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看,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如以往般简单的“放权让利”,而是一次发放“全民福利”的改革,以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为立足点、出发点,通过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使改革的成果让全民共享,特别是让劳动者享有劳动的尊严和劳动的成果,无疑有利于纠正社会上拜金、物欲现象和浮躁心态,高扬起“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旗帜。

当前,中央的改革决心和措施已经非常明确,关键还要靠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狠抓落实,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用“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实”的精神状态,积极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三中全会确定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