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明年经济工作六大新信号(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明年经济工作六大新信号(2)

信号四:产业结构调整双管齐下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

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

冯飞说,一些地方对大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和补贴,实际上是产能过剩的温床,必须抓紧清理,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要成为硬杠杠。

会议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冯飞说,中国经济过去的拉动力量和比较优势在减弱,必须靠创新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最终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

信号五:积极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必须消除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近年来增长较快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就是其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量仍然在总体可控的安全区间内,但要注意在局部地区和具体项目上做好风险防范,防止演化成全局性问题。

“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更多是未雨绸缪,不必过于恐慌。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是用于市政建设,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等办法化解。”祝宝良说。

会议指出,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贾康说,应着力建设阳光融资的制度,用阳光债务置换和替代隐形负债。从长期看,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信号六: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如何加紧落实,社会在期盼,世界在关注。

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些提法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二是务实推动改革的作风。这将使人们增强改革的信心,也有利于凝聚改革的共识。

会议提出,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明年和近期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体改革策略,全面统筹和审定后,明年适时加以推进。

祝宝良指出,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设立民营中小银行、提高国企上缴红利比重、资源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明年可望有重大进展,更好地发挥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的作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