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嫦娥登月,中国的特殊大国使命

王元丰:嫦娥登月,中国的特殊大国使命

嫦娥三号探测器14日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随着15日“玉兔号”月球车顺利脱离着陆器,在月球表面留下“足印”,嫦娥三号当下的成绩单可谓是“全优”的。

国内外舆论对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赞叹,与此前外界对“中国只会山寨,缺乏创新”的舆论印象形成了鲜明反差。然而嫦娥三号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中国多项学科综合进步、集成的结果。

近几年来,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几乎一个接着一个。从天宫一号、嫦娥三号顺利升空、登月,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7000米以及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中国似乎进入科技成果“喷涌期”。但大科学项目的成果,却并没能充盈一些国人的信心。每每提及中国科技,一些人会觉得中国还在跟随复制西方国家的成果。还有人认为,与其花钱“上天入地”,不如让农村孩子念书,或者把钱花在看得见的民生领域。

然而,民生的投入和科技进步是并行不悖的。要求重大科学项目像生产衣服鞋袜一样,有立竿见影效果,这种要求缺乏长远性。科学研究需要人类本能的好奇心和社会提供的自由探索空间,但对于真正时代前沿的科技大项目,则需要举国力量来共创,甚至跨越国家的力量来合作实现。高科技的投入漫长而巨大,但一旦产生回报,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根本性改变,其收益很可能是以几十年、甚至百年计的。而市场往往是“近视眼”,它需要短期内的回报,难以在重大科研课题上做不懈的投入和追求。

发展高科技是一种特殊的“大国使命”。人类科技的进步过程中,小国或许可以搭顺风车,但中国这样的大国很难有顺风车可搭,因为搭顺风车往往意味着你在大国竞争中甘愿当后位。

对于中国的科技实力,国人应当有足够信心。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科技论文数量全球第二,论文的引用率以及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科技期刊上的论文上也在稳步增加。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中国2011年就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企业的第一和第三名。

中国的发展是跨越式的。20年前,很多中国人不敢想象中国能有空间站,可以“嫦娥奔月”,但今天都实现了。按照中国的科技发展规模和能力,笔者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尽管这个数字可能仍不足以说明我们科技水平会在短期内超过美国,但却可以给我们相信中国科技实力的信心。

中国需要嫦娥三号这样大科学项目来提振民族信心和凝聚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内有经济困难、外有冷战压力的背景下,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科技创举,今天的中国应该也有这样的科技追求和实力。▲(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