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城镇化需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

丁元竹:城镇化需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这是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新阐释新发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数亿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的问题,也要充分考虑进城流动人口和已经在城镇居住人口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打造品质城市,使城镇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健康的城镇建设: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是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要素有机联系和积极调动起来的制度机制建设过程。

由于工业化加速,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别是很多地方的农村面临解体,而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在建设之中,大量的陌生人流入城镇如何相处,是城镇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量的城镇居民如何和谐相处,组建自己的生活共同体,在这样的生活共同体中相识、相知、相助,也是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健康的城镇建设应当是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从“看不见人”的城镇走向“看得见人”的城镇。如果城镇建设者们把握城镇的社会本质属性开展城镇建设,就会贴近人类本性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激发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使社会治理格局日臻完善。正如第一个把社区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试图在城市街区中追寻成功的标准,如高标准的物质设施,或所谓的能力很强的‘无问题’的街区人口,或记忆怀旧的城镇方式的生活等,都是白费功夫。这种做法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即,城市的街区是干什么用的?”这实际上提醒我们:在建设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时,应当明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必将对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建设真正符合人类需要的生活共同体

城镇不宜居,千篇一律、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生活单调、缺乏便利,等等,几乎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居民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城镇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是基于历史和人类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只有把握了城镇的本质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才能把握城镇的内涵,建设真正符合人类需要的城镇生活共同体。围绕建设人类生活共同体来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是当代中国城镇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