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城镇化需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2)

丁元竹:城镇化需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2)

社会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社会性,展现人的群体特征和社群属性。对于美好社会和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自古以来就不乏各种美丽的城镇传说,表现在诗歌、文学等艺术作品中,它们正是人类本质属性的体现。这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城镇尽管经历了种种变故,但是人类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美好社会追求的信念,这正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建设的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做出的部署,不仅反映了当前城镇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

城镇的社会建设在目标上包括四个重要方面: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建设和培养、社会组织和体制的建设与创新、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与其他比较,居民生活质量较其他更具有概括性和目标特征,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完善等。作为工具意义上的城镇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活动来修复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带来的传统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瓦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问题是,人们在推进城镇社会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明了社区建设与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把社区建设活动本身当作社区发展的目标。城市建设工作者可以进行各种创新,但是要切记社会的最终目标——城镇是人民生活的共同体。

努力发挥市场和社会机制的积极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下,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参与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然而,城镇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和历史的过程,这包括人口的自由迁徙、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的合理布局,等等。在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期的观察中,城镇体系,或者叫做区域体系的形成就像生物的演化一样,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促进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结构和体系。城镇化离不开政府,但如果城镇化建设一切都按照行政命令推进,那一定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如何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并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接轨,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的行政羁绊,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是新时期城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内容。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