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上述认识都是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之后,在尝到了违背经济规律造成的苦果之后,通过痛定思过得到的,来之不易。
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设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立即提出“现代化”的目标,当时的提法叫“工业化”,并“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 1955年,又提出准备用5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到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比较早地提到“现代化”目标的一次讲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里,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一提法,已经非常接近周恩来同志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明党对工业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同志还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这表明,“大跃进”的教训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大跃进”中片面强调钢产量指标的教训表明,赶超发达国家,关键的问题还是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仅仅是几项经济指标。毛泽东同志表示:“苏联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得更远”,“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按照原来的估计,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大概需要50年时间。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一个新的估计:“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从50年推迟到100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调整,也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调整,变得比较稳妥,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审阅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毛泽东加写了一段话,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行赶超战略的基本思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在这里,毛泽东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很有眼光的。1963年12月,他在听取聂荣臻关于10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时,还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这句话,可以说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部经验的总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