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以来,各省区市向“四风”问题切实亮剑。大吃大喝明显少了,田间地头干部多了……各地群众切身感受着喜人变化。(人民网)
过去,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虽然也是在大谈改善民生,但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改善民生之事更是“假”、“大”、“空”居多。如此的“形象工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还助长了一些不良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所谓的“民生改善见实效”几乎就是一把手说了算,领导干部“一厢情愿”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切实存在。
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地方开展了狠刹四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活动。几近年底,全国31省区市一周整改成绩单已经发出,从成绩单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民生问题得以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也有所转变……
事实上,教育实践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整改落实。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请群众全过程参与监督和评议,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满意。干部作风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改没改?群众有哪些热切期盼,得没得到呼应?活动开展是不是扎实有效,整改有没有到位?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有一本明细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一清二楚,最有发言权。“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群众就会反感,也不会答应。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让活动做到位、做到底。整改不是“一阵风”,如果只是随便吹一吹,干部、百姓就会产生一种活动疲劳,效果适得其反。只有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看到“新班子、新形象、新局面”。
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笔者看来,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党员干部要认真审视和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改革精神抓好整改。在整改落实中还要必须在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基础上,做到能改的马上改,改不好绝不收兵,尽快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让老百姓看到整改的诚意,对难度更大的改革攻坚充满信心。只有对群众工作坚持不懈、紧抓不放,充分把握和释放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才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整改成效,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