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内在张力
毛泽东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人民群众内部是否存在矛盾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些矛盾的性质,毛泽东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讲详细一点,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有很多人批评毛泽东对政治精英和大众都做了近于完美的假定,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弱点,但这种观点忽视了毛泽东对现实中两个群体的不足的清醒认识。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对现实不抱有幻想,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的并存,正是毛泽东思想辩证一面的体现。
事实上,群众路线的张力点在于对党群两方亲缘关系的想象,和解决内部矛盾时对“团结的愿望”的依赖,即两方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当发生矛盾时同时有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良好意愿。
毛泽东是首先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归结于政治精英的。观察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开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群众路线的基础,在措词上都谨慎地避免了把党和人民群众说成是矛盾的两方。后来,毛泽东对问题性质的判断越来越严重,直至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群众运动标志着政治精英和人民大众之间按以往的方式、通过良性互动解决矛盾的可能性被否定了,也就相当于群众路线被突破了。在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时期过去之后,毛泽东又力图重新修复两边的关系,但留下一些隔阂是不可避免的了。
群众路线需要完善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顾群众路线的历史,对于思考群众路线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有帮助的。
时代背景大不同了。今天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对当前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最新认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今的政治议题对精细化、技术化、专业化的要求更高,政治精英和大众在参与政治的能力上的相对差异,比起革命时代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责任政府的重要标志是预决算的透明公开,可是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看不懂预决算表的,他们怎么能够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呢?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悖论:时代呼吁更多民主因素,但大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加倚重政治精英的负责任态度。
这并非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各国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在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下,普通民众也面临参政能力的重重障碍,只能将政治交给作为利益集团的职业政客。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表性政治的危机,在学界早已不是新问题了。
在尴尬的时代难题面前,毛泽东留给中国的遗产之一—群众路线,是否提供了一种突破的可能性?这取决于党和人民群众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并辅以其他机制,敦促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著名的“窑洞对”中说,突破历史周期律的办法是实行民主(通过群众路线实现的实质性民主),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才能不人亡政息。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群众路线下,群众所起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今天的群众路线政治最需要完善的正是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制度安排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将群众参与政治、监督政府的权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走群众路线对领导干部而言不仅是政治上的号召,而是行动的一部分。
党群之间“团结的愿望”仍是群众路线能够收获成效的决定性条件。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抱有盲目的乐观,因为现在已经是个利益分殊的时代,是个“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的时代;既得利益恰是矛盾产生的根源。所以,破除既得利益集团、铲除腐败,就成了群众路线真正起效的基础—这将是个漫长的痛苦考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