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庄子·山木》中就有“入其俗,从其令”之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新到一地要“入乡随俗”,主要是表示对当地生活习惯的尊重,这样有利于了解身边的风土人情,更快地融入当地环境。如果一来就搞特殊、不合群,势必会引起当地群众的反感。但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习俗、本地区本单位的优良传统等一些良俗,应当充分尊重并大力传承,“入乡”之后随这样的良俗是必须的。
可到一个新环境或单位,有时总会遇到一些“灰色地带”,甚至陈规陋俗。比如,有的单位热衷于请吃吃请,讲排场,比阔气;有的地方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上“糊弄”,大家却对此习以为常,跟风行事;有的领导作风不正,搞庸俗关系,对此我们就应该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去“随”。
明朝重臣于谦,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善意提醒,别人都趁机送礼,你怎么不带点土特产向皇上进贡,给同僚送礼,也好顺便买个人情。他却笑道:“我公明为官,清白做人,为什么要搞那种蝇营狗苟之事,让世人戳脊梁骨呢?”在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世道里,于谦“空囊而入”,展示了他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和爱民守节的磊落胸怀,留下了千古美名。
古人云,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物体很快就变质,甚至生虫腐烂,而有的物体却不受侵蚀,时间再长也能完好如初。物且如此,何况人乎?领导干部若是把“环境不好”当成放任放纵的借口或理由,甚至抱着“世人皆浊,我何独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之类的想法,势必会慢慢放松警惕,对一些“恶俗”见怪不怪,甚至同流合污,最终导致堕落变质。这样的教训不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百善廉为首,万恶腐是源。在良莠并存的环境中,是入乡乱随俗,还是洁身自爱,既关系到个人平安与进步,更关系到党的形象与威信。领导干部唯有心中装个“指南针”,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节操,自觉摒弃非分之欲,戒除侥幸之心,远离不良恶俗,始终严格自律,才能做到任尔东风西风,我自两袖清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