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再展新成效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唐中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新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期盼新愿景,为我们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遵循。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人民导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方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文化管理上强调创新取向,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从浙江的实践看,通过十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改革任务,培育打造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文化领域整体的面貌焕然一新。《决定》强调推动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我理解,这就要求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统筹好“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相协调,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在公共服务上强调惠民便民,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作为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攻方向,强调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推行“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真正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决定》还强调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方面,浙江从去年开始已做了探索,在全省一些人口集中,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推进建设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文化礼堂”,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受到农村群众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46家。⑤
06 为人民谋幸福,社会建设回应新期待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陈劲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以民生问题为抓手,高度重视推进社会建设。例如,重庆市就提出了现阶段办好22件重点民生实事的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应在巩固成果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要求,切实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对人民群众期盼改善民生的积极回应。
社会建设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如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政策上积极扶持、鼓励自主创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改革,重点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倾斜,鼓励社会办医,积极向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迈进等等。
社会建设突出了公平正义的原则。目前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没有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只有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激发社会健康发展的活力。全会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改进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能力;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产品供给水平,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会建设突出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决定》中使用“社会治理”替代了以往“社会管理”的提法,使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得到拓展,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合力。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和承担公共服务;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有关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尤其是加强对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防范和管理,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⑥
07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描绘新蓝图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 谢玉红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生存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前,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搞好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关联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系统复杂、工程庞大,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上下各方联动,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为本,攻坚克难。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凝聚群众力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要服务群众,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环保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集中力量办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保实事,维护群众的生态利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
建设生态文明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做到环境质量公开、环境信息公开、重大项目环评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请群众当好环保行风监督员,对于那些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如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等,要请群众监督和评议,敢于正视问题,不避开矛盾,防止出现群众特别不满意情绪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明道德,实现公众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加速转变,积极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