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国家软实力
我在孔子故乡学习研究孔子及传统文化六十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感情。2013年11月26日,我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并当面聆听总书记的指示,对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充满信心。
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召集研究孔子及传统文化的人员座谈,体现了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一位富有理想、有梦想的人物。《论语·公冶长篇》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及《季氏篇》对“天下有道”“天下无道”的论述,都体现着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展示了他的理想,也是他的梦想。有想象就有达到想象的途径,孔子要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用“仁”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按“中庸”的方式办事,使每一个个人、家庭、社会都出现和谐的状态。
如今,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目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正是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措施。(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承烈)
传统美德仍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革命道德。在传统伦理中,儒家伦理又占据着重要位置。
仁义礼智,忠孝节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义就是爱人。义就是合理,表示合理性,合理的事物,合理的行为,合理的状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和法度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智的主要意义是智慧和明智。忠最初的内容是利国、利公、利民、利君,孔子增加了利他,使忠从单纯政治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层面。孔子顺应时代变化,主张孝必须合乎礼法,孝敬父母必须心存敬爱,和颜悦色,对父母的错误要进行劝阻,官员要通过自己的孝行影响社会,改善社会风气。节的伦理学意义是气节、节操,“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就是君子的节操。儒家节操观造就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秀品德,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们求仁,就能关爱他人,建立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人们讲义,就能崇尚道义,纠正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社会弊端;人们守礼,就能遵纪守法,彬彬有礼;人们求智,就能好学上进,实事求是;人们讲忠,就能对朋友尽心竭力,忠于国家,上下同心;人们行孝,就能促进家庭和睦;人们守节,就能坚守民族大义,爱国爱身。传统美德有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孔子研究院原院长 孔祥林)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发展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养了中国精神,陶冶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成果,是近代以来文化变革和更新、建设新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文化传承的优秀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能够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共同浇灌的文化,是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汇而成的文化。当前,动员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要让中国梦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衔接,与各民族文化心理更加贴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就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使二者成为同一个整体、同一个过程。(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必须有它的家园。自然家园重要,精神家园更为重要。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古国的衰败,都和其精神文化衰落相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不但有文化之“术”的积累,更有深厚的文化之“道”在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强化中国人在文化价值信仰、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以此产生出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在感召、认同和向心力。民族文化的认同能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意志整合起来,激发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情感向心力和责任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的自信自尊,过去是,现在仍然应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以及自强不息的深沉精神追求,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意识的深厚基础,也是国际竞争中最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无论是全球化背景的要求,还是中国梦的实现,抑或是民族凝聚、国家整合,都离不开民族精神家园的建造,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弘扬。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忽视“民族自我”。对自我和文化传统缺乏自信缺少弘扬的民族,是无法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建立在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的自信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 葛晨虹)
把握思想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国发展的巨大内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蕴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文化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天依然能够团结凝聚各族儿女,汇聚成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要科学把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总书记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孔子儒家思想,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我们要正确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认清传统文化特质;要有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时代融入性,抽象其精神,创造性地加以现代价值转换。
要切实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学术引领,提升宣传教育水平;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宣传教育广度。领导干部应该带头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形成社会风尚,建设新道德、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大动力。(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赵秋丽,特约记者李志臣、周振兴,通讯员邵淼淼、李子路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