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改写的不仅是电影

邵逸夫改写的不仅是电影

1月7日,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驾鹤西去,享年107岁。虽是如此高寿仙逝,却依然引来一片叹息。邵逸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太大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香港知名电影制作人和娱乐业大亨,更是一个卓越的慈善家,全国许多大中小学校里,都矗立着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楼”;而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更是在表彰人类科技拔尖人物、促进科学研究方面居功至伟。就笔者而言,求学时泡在逸夫图书馆里,就业后又频频出入逸夫舞台。像我一样,受其泽被者可谓无可胜数。

邵逸夫的电影传奇,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从最初的天一电影公司,到30年代新加坡成立的邵氏电影公司,再到上世纪50年代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渐渐建立起一个电影王国。当年的香港电影是贫乏的代名词,而自从1932年邵逸夫捣鼓出一部《白金龙》后,才让香港被关注起来。随着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一大批港产影片,香港影界一跃成为“东方好莱坞”。从一个在洋学堂念私塾的小孩成长为影坛大亨,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窥视到个人成长与民族企业成长之间的正相关联系。他的事必躬亲,他的精力旺盛,也让每个人感受到理想和细节的和谐共振。

也许人性比较偏恋八卦,对邵逸夫先生的解读,还有很多的是他的童言无忌、生活趣闻。我们无数次看到他西装笔挺地行走在红地毯上,香槟美酒与美女围绕左右。在笔者看来,这既是他娱乐业的“名片身份”使然,也是他潇洒人生态度的尽情展示。他的“永远年轻”的生活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物质主义的炫耀,而是具有精神层面的启示意义。对一份事业凝聚高度的热情,永不停歇地站在业界的巅峰,才能让他的电影王国一直制造传奇、新意迭出。

我们常常喜欢用“他虽然是个商人”的句式,好像商人天生具有某种缺陷。但论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商人捐献的真金白银往往具有货真价实的意义。他的确是个商人,他的巨大企业航船离不开利润的支撑,但这不正是社会规律的一部分吗?要紧的是看他的财富是否取之有道,乃至“散之有道”。当邵逸夫先生用超过100亿港元用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时,这样的慈善为怀,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就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来说,邵逸夫不仅改写了香港电影,他还改写了香港电影以外的很多东西。他的个人形象,以及他一手打造的“四大天王”形象,已经走进了无数人的集体记忆中。不管怎么说,他的仙逝,是香港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损失。此刻,我们对他表达一份怀念和敬意,也可以借此在邵氏作品中,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心灵慰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