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指的是写述廉报告。湖南省纪委要求个人述廉报告一定要亲自执笔,一一对照,不得回避敏感问题。报告内容要防止谈成绩实、谈问题虚的倾向,对不符合要求的明确退回重写,反复修改。2011年,时任娄底市市长的张硕辅,更是递交了一份手写稿。
“撰写和修改述廉报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参加述廉的杨金鸢深有感触地说。
“出汗”,说的是回答质询。向力力说,此前并不知道有人会问这些问题,虽然尖锐,但更是一种压力,“让我们觉得必须做得更好。不然说了不做,或者做了被公开质疑,都下不了台。”
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帮助领导干部成长。“送一支笔送一条烟,这个是低级的礼物;你给我一条意见,我给你一条意见,这是高级的礼物。”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这样评价对“一把手”的公开提问。
黄建国提出,今后还应吸收群众参与。“这一次我们邀请了特邀监察员、党风监督员参加,以后还可以有群众代表参加。群众代表不仅是开会的时候来,前期工作就要来,这样在会上才能说出有针对性的话。”
既听怎么说,更看怎么做
从地市探索到省级推开,述与评结合,不“蜻蜓点水”
每一位对象向大会公开述廉之后,由评议组进行综合评议,在与现场问答互动之后,再进行表态性发言。“述廉—评议—问答—表态”,每一位“一把手”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
然而,“评议”的功夫其实早在半年前开始布局。据省纪委副书记周农介绍,2013年6月份省纪委组织9个述廉评议组,深入述廉评议对象所在市或单位,通过民主测评、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个别谈话、走访了解等多种途径了解对象廉洁从政有关情况,综合巡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掌握的情况,形成大会上的评议报告。
“调查时力求面上的广和方向上的深,写评议报告时一定要追求‘实’,要求不能‘蜻蜓点水’,还要提出每一位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以及整改建议。”参加过评议小组的省纪委宣教室副主任刘志军说。
评议,远不止于此。述廉对象表态性发言之后,由省纪委委员对其投票。投票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
根据湖南省委2010年专门印发的文件《湖南省市州和省直厅局级单位党政正职述廉评议工作暂行办法》,对述廉评议对象得“差”票在1/3(含)以上的,由省纪委向省委提出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的处理;对得“差”票未达1/3,但在20%(含)以上的,由省纪委向省委提出调离岗位的处理建议;对得“差”票未达20%,但在10%(含)以上的,由省纪委进行诫勉谈话。
王前良说,作为一项重要的党内监督措施,述廉评议结果不仅要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报告,还要记入本人廉政档案,作为其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既听怎么说,更看怎么做。”施光清介绍,集中述廉结束之后,述廉者要就评议中提出的问题一一整改,并向省纪委提交整改报告。整改情况报省纪委常委会审定,整改不到位的,责令重改。
“干部在思想上有所警醒,在内心上有所震撼,在认识上有所升华。”自2011年推行地厅级“一把手”述廉评议以来,舆论纷纷评价这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种创新,是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有益尝试。
其实,从2007年开始湖南省委和省纪委就在长沙、邵阳等地进行“一把手”监督工作试点。此后,湖南各地对专题述廉评议工作探索逐步铺开,目前湖南全省各市州及县市区都已全面开展专题述廉评议工作。
“对评议中得‘差’票超过10%以上的,反映问题集中、突出的,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纪的,按案件检查工作程序办理。”黄建国表示,不能评议时轰轰烈烈,评议后就悄无声息,要加强评议结果运用,提升述评水平,要“述”出责任、“评”出清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