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呵呵”最伤人,真的吗?(2)

【案例】“呵呵”最伤人,真的吗?(2)

“呵呵”到底从哪来?

关于“呵呵”的说法可以说众说纷纭,有人说“呵呵”二字最早出自苏轼谈词论画的文章之中,也自称更专业的读者表示,“呵呵”的创造者是唐末五代之韦庄,还拿出了韦庄的古诗词进行考究。

有人捧苏轼:“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苏轼评论己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时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

有人挺韦庄:“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5首中的第四首

还有网友爆料称“呵呵”原是母猪护崽声!2013年6月6日,西南大学学生走进合川区云门镇畜牧站的猪圈调查时发现,母猪真的会发出“呵呵”的叫声。某教授表示,“呵呵”不仅是人类的表达方式,也是动物母性的展示。

网聊“呵呵”伤你到底有多深

网聊,已经成为现代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网聊中的语言生态也变得重要起来,各种词汇背后的表达意思也开始被推敲,尤其是那些经常被用到的拟声词,或者称之为“万能词汇”。当“呵呵”出现的时候,你到底作何感想?将其冠之以年度最伤人,其实并非过头。因为“呵呵”往往是在网聊中无话可说的最佳表达,当双方在聊天的时刻,到了无话可说的境地,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只能以“呵呵”结束,对于对方来说无疑就是一种伤害。所以,如果在网聊中,还是请不要动辄使用这样的拟声词,尤其是“呵呵”以及“哦”等字眼。

当然,这可能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者一种感受,但当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汪奎将“呵呵”研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时候,人们就应该觉得这样的说辞不仅有意义且意义非凡。汪奎的研究本身可能是网络会话过程中的一种解释,但专业的研究至少也能够为网聊中“呵呵”的表达提供另外一个出口。拟声词的变迁,是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过程,“呵呵”就是一个最佳的例子,在汪奎的研究中如此,在每个人的网聊中更是如此,“呵呵”,还是不要呵呵了吧,如果真的没有话说,请直接说出来,千万不能再用“呵呵”来搪塞。

网聊的本质意义在于信息时代交流的便捷性,这种便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让远在天涯的人变得近在咫尺,也让那些没有诉说对象的人变得心有所系,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节奏。在这样的过程中,“呵呵”以及其代表的各种拟声词的出现,最终还是打破了这样的沉寂。笔者觉得,如果对方是一个熟悉的人,“呵呵”的杀伤力并不可能多高,因为熟悉,所以懂得,更懂得其背后的真意,到底是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境地,还是有别的事情在搪塞。但如果是刚刚认识的陌生人,一句“呵呵”可能会让笔者倒尽胃口,从此不再想联系。

网络语言的表达与现实的距离分野虽然有但却并不多,人们希望通过网络聊天获得的无非的信息,是各种慰藉,而不是一种被戏谑的感觉。而“呵呵”所能提供的就是一种冷血的表达,尤其“哦”一样,多少鄙夷,多少不屑,都全部写在这些拟声词的背后。所以,网聊要持久,“呵呵”不能有。要在网络的世界获得慰藉,请少说几句“呵呵”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