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呵呵”最伤人,真的吗?(4)

【案例】“呵呵”最伤人,真的吗?(4)

但经过若干年的网络洗涤,为什么一直“走红”,也一直被最为广泛使用和网民使用频度最高的“呵呵”,反而“臭了”、反而被一些网民评价为“最伤人聊天词汇”了呢?又与网络语言的内涵太过丰富、太过复杂和太过外延有关。几年前流行的“神马”,从字面意思谁能知道是“什么(嘛)”呢?又如“你OUT了(你落伍了)”、“有木有(有没有)”之类的网聊语句,又如常可见“童鞋(同学)”、“稀饭(喜欢)”都是旧的“意思”之外的演绎和发展。而“呵呵”相比于指代性更狭窄的其他网络语汇,其被赋予的内容更是广泛而博大,已经让我们始料不及。时下网络社会中,“呵呵”不仅仅是“问候”,“呵呵”还能让人读出“拒绝”的味道,有人能读出“嘲弄”,有人能读出“不满”,有人能读出“无奈”,有人还能读出“冷艳高贵”,有人还能读出“装逼”,有人还读出“无聊”,有人还读出了“忙的不行”......还有网民竟然能从“呵呵”上读出“(母猪)哼哼”......由不得笔者也要“呵呵”。这样的“呵呵”的网络词汇的发展,不是互联网进入新时代的特征吗?不是网络语言生生不息、网络语言近乎“无所不能”和“包罗万象”的结果吗?

要说一些网民被“呵呵”所“伤”,怪就只能怪网民们自己了。那么多的“意思”,网民们总是猜那些“最让自己伤心的意思”,岂能不暗自郁闷、暗自心伤?在笔者看来,网络就是一个“山水江湖”,一方面网民已经身不由已。不“学习”、不“效仿”,立马自己都不好意思,都觉的“OUT”了;另一方面,就是“江湖味”了,这个江湖味实际上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味道。有人能读出“酸”来,有人能找出“甜”来,有人能读出“酸甜苦辣咸”来,有人能从中读出“哭声”,也有人读出了“笑声”。在“江湖”的纷纷扰扰中,一些网民“风雨飘摇”,一些网民“乱了阵脚”,一些网民正在深受为什么“心爱”的人光“呵呵”的苦恼。“呵呵”,是一个最没意思的“意思”,不是这样吗?

【启示与思考】

一个小小的微博活动,把“呵呵”一词放大在大家面前,这一人们最爱用、最常用的网聊语,竟然如此荣幸地当选年度“最伤人”词汇,委实让人感到颇为意外,没有想到它会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感情色彩,浑然不觉之中成了“伤人”神器。

实事求是地打量,“呵呵”被有意无意地常用甚至于滥用,确实扮演着一个极其圆滑、世故又不失善意的角色,几乎达到无所不能、无不企及的境界。开心的事儿“呵呵”算是彼此分享,伤感的事儿“呵呵”算是强作欢颜,纠结的事儿算是假装释然,愤怒的事儿算是举重若轻,身不由己的事儿算是敷衍,羞于启齿的事儿算是心照不宣…… 或许正因为“呵呵”能耐如此强大,有心者蓦然发现似乎不知不觉中被“呵呵”所欺骗或伤害,也在不知不觉中欺骗或伤害了对方。

不过,平心而论,“呵呵”没有“原罪”,本意不在伤人或伤己,更没有狡黠和恶意,只是因为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总有一些无言以对、无可奈何或者无法名状的东西只能“呵呵”了之,正如曾经流行的“你吃了吗”、“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

作为一种出镜频率相当高的网络语汇,“呵呵”一词其实绝非本年度才“最伤人”,只是如今才被惊觉而已,从这个意义上也无异于“躺着中枪”,原本并没有那么单纯,但也未必有多意味深长,不过“被时代”的一个牺牲品。中国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一个褒义词在特殊的语境中也可能有伤人的贬义。这正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所在。因此,让“呵呵”成为“最伤人”的词语,这样的统计未免有点太过夸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