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中国宣示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也划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明确底线。上任仅两个多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向国际社会发出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鲜明的中国方略、开放的中国胸怀、坚定的中国态度,2013年,中国以最大的诚意拥抱世界,世界也以最大的热情关注中国。
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中国成为持续闪亮的焦点。从首访国家“路线图”,分析中国领导人的“世界观”,由中非“友谊和传承之旅”,把脉中国外交新动向;在中美会晤对话中感受“中国与日俱增的全球大国意识”,或者就首次集中访问中亚四国剖析“中国外交新思维”……第一时间迅速密集的报道,连篇累牍条分缕析的评论,这一年的世界,记录下一个新兴大国充满活力的卓然风采,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开放包容的自信力量。
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历史性变化。自鸦片战争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落后者的命运位居世界的边缘。新中国60多年风雨兼程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追赶时代的不懈努力,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用几十年走过了别人两三百年的路。国际地位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增强,让“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有了更雄厚的底气、更坚实的土壤。
中国担当——内外双修,兼善天下。在努力把自己事情办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性挑战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政治学家曾论述大国的历史使命,认为它们“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
伴随着国力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有了更多期待。中国应该用怎样的努力,创造这份伟大和永恒,承担这份期待和责任?
“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这一宣示,深刻诠释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内涵:一是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一是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过去一年,更加活跃的中国外交正是围绕这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勇毅担当。
改革开放35年来,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然而,2013年的一段时间里,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上一些人放出了“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
“7.7%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摆数字,讲事实,说道理,习近平一次次借助国际舞台表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动减速以换取更好增长质量,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这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全世界负责,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负责。
“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的”“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谈改革,论发展,道未来,美丽的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发表《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主旨演讲,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是一个利好,对世界也是一个利好。”一年多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各种外事场合阐述改革蓝图,宣示中国信心,展示光明前景,让外界看到同中国加强合作的巨大机遇。
事实是最好的说服。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放眼未来,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次超过4亿……在国际金融危机阴云未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表现和光明前景,增添了国际社会的信心,提升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它有力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