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许多国家普及了基础教育,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技术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有着很深社会等级观念的英国,在二战后,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综合国力、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通过挖掘高等教育存量潜力和结构调整,合并高等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在全国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形成了多科技术大学、城市大学与牛津、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
崇尚理性的德国,在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建立高等专门学校。1976年德国联邦会议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正式确认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定地位, 推动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990年12月18日,德国科学评议委员会指出,必须尽快大力扩建并进一步发展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也一再强调要优先考虑应用科技大学的扩建,扩大其招生能力。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从早期的以工程技术类为主,拓展到社会工作、商学等应用型社会科学专业领域,学校数从1993年的125所增加到247所,注册学生数70.3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3%。
经济最富竞争力的瑞士,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地方高等专业学院。1993年瑞士开始了高教改革,1995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并将各地工程类、设计类、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的50多所专业院校合并成7个州立应用科技大学,成为一种突出实践导向的新型大学。目前瑞士有7所公立和2所私立应用科技大学。
繁荣和开放的荷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科技大学,由于受《中等教育法》的限制,类型多样,但层次较低。从80年代开始,荷兰对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大规模合并,并于1986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中等教育的范畴,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后,学校数从1983年的375所调整到2012年的41所。学校数量虽大规模减少,但学校的综合性明显增强,在校生规模不断增长,1990年第一次超过普通大学的在校生规模,2011年在校生规模为41.7万人,占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60%以上。
在西方国家中,中央集权最为典型的法国,其高等教育走了一条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法国独特的教育体系和高等技术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1959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确立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和地位,1971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同一层级的两种不同类型,形成了包括综合大学、大学校、高级技术员班(在技术高中学校内实施)、大学科技学院、大学职业学院在内的高等教育体系。后三种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
经济后起之秀的日本,二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2年文部省通过了《五年制专门教育机构设置纲要》,并修改了《学校教育法》,国家出资在各地又重新设置了与工业相关的高等专门学校,适应重化工业战略转移的要求。1967年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拓展了专业设置领域;1991年再次修改《学校教育法》,进一步拓展了高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领域,并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允许在高等专门学校内设置专业科(四年制本科班)。此外日本还设立了专门职业研究生院,使职业教育不断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