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趋势:发展应用技术大学(2)

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趋势:发展应用技术大学(2)

我国台湾地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结构以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职业教育以中等层次为主,1968年高中阶段职普教育比例调整为5∶5。进入70年代,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为主,发展贸易出口经济,技术与职业教育层次开始提升,积极发展专科学校以及增设技术学院,1974年第一所技术学院诞生。进入90年代,人力资本出现了短缺,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技职教育重心由专科学校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发展。到2007年,台湾地区共有科技大学37所、技术学院41所、专科学校15所、职业高中157所。而到2013年2月有科技大学53所、技术学院25所、专科学校15所。

可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原因有多方面,但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促进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一方面,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使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各国增强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不断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生存的普遍法则。因此,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普遍,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对生产人员操作技能要求减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模式从分工理论指导下的流水线作业变为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下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从科层组织变为扁平化,小组作业和团队合作成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信息技术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企业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化,许多业务可以外包,企业、岗位和工作人员成为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必须对产业变化做出准确判断和迅速反应。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教育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才,无论是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的传统职业教育,还是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学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都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因此迫切要求变革高等教育。

从受教育者来看,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教育层次,提高竞争能力,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职业更替和内涵变化的加快,也迫使劳动者不断接受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劳动者需要学习更多面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知识和技术技能,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从精英教育时期的科学探索、学术成就转变为大众化时期学习应用知识、掌握实用技术。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自身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公众,从人才短缺时代的神圣学术殿堂走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从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生产实践的精英人才,从探寻规律、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拓展到应用知识和转化知识,从独立、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合作办学,从单一的培养目标走向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不断分工分业、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过程,多样化成为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准则。多样化不仅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进程,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高等教育分类改革条件已成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