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算算,我们的确能理解不想回家、不敢回家的那些人的心情。可是,回家过年,不能只算经济账,还用算算亲情账。网传的那道“亲情计算题”,现在又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算一算你还能陪父母多久?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算到这,鼻子一酸,泪满眼眶。日渐苍老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但留给我们呵护情亲的时间少之又少。更何况,精神赡养老人现在已经入法,平时忙碌无暇“常回家看看”,春节再算经济账,不愿回家,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容啊。
其实,即便是按经济账来算,我们也该回家。现在我们回家是要花一笔钱,但在我们尚未成年之前呢?父母已经在情感和经济上都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即便是成年后参加工作,又有多少人不或多或少地啃老呢?父母渴望我们回家,不是想让我们带很多的礼品,给很多的礼金,只是想看看我们的面容,享受一下浓浓的亲情。即便是我们的礼品不丰盛,家人也不会太在意,甚至,在我们返程时或将遇到“资金”回流,有多少父母想白花孩子的钱呢?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远的路程,也阻不断回家过年的心情;经济上的窘迫,也不应成为割裂亲情和牵挂的理由。只算经济账,只能让一些人迷失亲情。要知道,父女母子一场,这份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们渐渐老去的背影。等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劳伤心和无奈。
回家过年全家团圆,重温春节的最核心价值
过年回不回家,这是个问题,既有形而下的现实纠结,又有形而上的生存焦虑。当这个问题把我们折腾得疲惫不堪、身心憔悴的时候,暮然回首,方才发现,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已被春节“绑架”,春节的核心价值正一点点远去。其实,不回家可能有N个理由,但回家的理由一个足够,我们已到了必须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存在,春节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数千年。到了今天,我们却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年味淡了”、“春节变春劫”之类的感慨。除了特殊岗位无法回家的外,不想回家的人更是“客观”地列出了一长串不回家的理由:花钱多、工作忙、混得不好、怕逼婚、路途远……当过年回家都成为一种不可承受之重或奢侈之念的时候,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过年最美好最幸福的记忆不外乎举家团圆,一起吃顿饺子,听听父母的唠叨,向父母说说工作,陪孩子嬉戏玩耍。几千年来,举家团圆、亲情交流,构成了春节最核心的价值,不管生活是富裕还是拮据,不管时代是和平还是充满战火。于是,才有了一次又一次创纪录的客流量,才有了春运这道温暖而又艰难的风景。
不管有钱没钱,不管路途多远,不管是否单身……只要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就能让跋涉的脚步和漂泊的心灵得以休憩,这就是春节的核心价值,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恰如民俗学者冯骥才所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
能不能回家是无法选择的现实,而想不想回家是可以选择的心情。不过,有时候,我们会轻易混淆“能不能”和“想不想”之间的界限,把“不想回”变成“不能回”,并给“不想回”找出一万个冠冕堂皇甚至是心安理得的理由,在异乡孤独地咀嚼着那一缕缕苦涩而又浓郁的乡愁。被春节“绑架”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迷失方向。
因此,无论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还是注定要在异乡过年,都不能让脚步和心灵屈服于现实,无论现实多么逼仄、残酷。最重要的是,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回家过年”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方式,享受天伦之乐,弥补现实缺憾,重温春节的核心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