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礼物(4)

【案例】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礼物(4)

【启示与思考】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春节信条。既包含了对春节的传承,也体现了国人的孝道意识。如今春节临近,回家过年便成为了游子们一个难解的情结。回家吧,路程远,别说“一票难求”,一家三口,光回家的路费就得花掉上千元,还要买礼物回家,更要在大年期间给亲戚拜年,回家过年,得花费一两个月工资,经济压力确实比较大。

网友们计算“回家成本”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活动,还是一个消费性的经济活动。可是,虚荣的“面子”消费,也会加重节庆的负担。在抽象的“脸面观”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和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挂钩。于是春节便成为讲排场、比阔气的平台。给小朋友的压岁钱也好,亲朋好友聚会也罢,不可或缺的人情往来嬗变为“不可承受之重”。

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关系的远近,情感的亲疏,都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消费来呈现。当人们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体系,春节消费的水涨船高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不论是“做给别人看”的炫耀性消费,还是“打肿脸充胖子”的透支型消费,抑或是“跟着别人走”的从众心态,当回家这种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裹挟了太多的利益考量,必然会走调、变味。只有走出虚荣的“面子”消费怪圈,减少攀比、炫耀和跟风的消费行为,多一些亲情互动,多花一些时间陪陪父母亲人,过年的味道才会更加醇厚。

王宝强曾经唱过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不但应该是“回家者”的心声,也应该是“在家者”的心声。家,不仅是安身栖息之所,更是精神寄托的所在。过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亲人的团聚。对父母和亲人来说,没有什么礼物比得上游子归家更让他们兴奋。父母最大的期盼是孩子们回家的温暖,家里热闹而温馨的感觉。带着轻松快乐和家人团聚,回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