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半拍”的反应拖中石油进入舆论风暴
追根溯源,相关事件已在微博中酝酿多时,而中石油却并未重视。
中石油加油站掺水,“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日前,一则关于中石油某加油站柴油掺水的报道在互联网上传播,其中提到,市民高占军在哈尔滨尚志市苇河镇中石油加油站加了1900元的0号柴油,但他的挂车没跑多远就坏了两次,后来“维修人员从油水分离器中放出了约四五公斤的水”;经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检测,证明尚志市工商局送去的-20号柴油(0号柴油未取得样本)中水分含量是0.2%,高于国家最高标准的0.005%,超标40倍。
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多媒体指责中石油“柴油里掺水,把水当油卖”,“柴油掺水超标40倍,实在利欲熏心”。
但也有人质疑,真的把水掺进柴油里卖的话,有点不可理解。其一,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油与水会形成分层;其二,国家最高标准是0.005%,即使超标40倍,水分含量也只是0.2%,这个绝对值很低,靠这点伎俩谋利的话,真是划不来。
一位石油业内人士对笔者说,按道理讲,加油站故意往油里掺水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油与水无法均匀混合,“罪魁祸首”可能是该加油站油品质量管理混乱,销售、储存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到水,特别是如果油罐底部的水不清理的话,很有可能造成油品水分超标。
也就是说,管理不善极有可能是造成此类事故的根本原因,我们更愿意相信,中石油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犯的是“技术错误”,而不是“道德问题”。
不过,涉事单位的态度却令人匪夷所思,据媒体报道,中石油尚志销售分公司一位领导向记者表示,“此事对公司影响不好,希望你们不要报道”――这条新闻的影响确实不好,但“躲”的态度影响更恶劣。不向公众澄清,不跟媒体解释,公众的疑惑就能消除么?老百姓的问题就能解决么?
企业的“讳莫如深”,加深了公众对油品质量的担忧,所以,一些网友说出“国内加油站在油里加水是普遍现象。只是量多量少的问题,车主们都见怪不怪”这种话也就不奇怪了。
截止笔者发稿前,中石油加油站掺水的新闻已经传播了一整天,中国石油方面没有通过任何渠道发表对此事的回应,心理素质之强可见一斑。中石油也许觉得自己懂得舆情的发展走势,沉默是淡化影响的“万金油”。再过几天,公众或许逐渐把这件事淡忘,但如果再出现“油掺水”的问题怎么办?
“逃避问题”是对群众的最大蔑视,更对解决问题无益;“不要报道”不是自我保护,反而会戕害企业诚信。希望中石油方面能够尽快拿出诚意,给全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
【启示与思考】
中国油品价格之贵,一直饱受“暴利”诟病。然而,国内成品油“质劣价高”早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用车主们的话来说,就是给汽车吃“粗粮”。汽车吃“粗粮”原因有多种,如果是因为提炼工艺或油品标准的问题,那么尚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和油品升级来加以解决,但要是人为地往油里掺水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等于是公然地制假售假,其危害显然远远大于前者。
这一恶劣行径折射出该加油站对于群众生命财产的漠视,不仅给加油者个人带来了危害,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全。试想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由于柴油掺水严重而出现抛锚事故,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其次也反映出该加油站贪图利益,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经营理念,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为一个品牌的经营带来了无法抹去的黑点,让消费者对于中石油品牌产生了质疑,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经营方式,完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再次该品牌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监督不力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给国家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事件发生后,企业要求不报道的行为,也是对错误的不重视,只有敢于直面错误,群众才会相信企业有解决问题的决心。
中石油企业作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正确的营销理念和不俗的品牌效应,踏踏实实地为群众服务,为老百姓的出行做好最基本的保障。要做到让老百姓夸口称赞,其产品质量本身要经受得起考验,销售的必须是“放心油”。同时品牌自身也要加强监管,对各营销点要实时地抽样检查,传达正确的经营理念,对于违法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行为要予以严厉禁止并作出相应处罚。“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让你坐在台上”。企业经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就必须对得起群众的信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