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业协会、企业认为不应过度公布疫情,是因为卫计委去年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降格为法定乙类传染病,解除了此前针对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今年1月又公布了第三版防控方案,要求各地及时发布个案信息。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尚无定论,公共风险无法真实评估之时,频繁更改防控力度,既不利于廓清公众对H7N9的认知,也不利于相关产业企业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反而容易导致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的某种博弈。
信息发布机制的稳定,是保证公共卫生防疫不被干扰的重要前提。当然,政府对公共卫生防疫的控制作出持续安排的同时,也要考虑产业利益。养殖业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对养殖业进行补偿,提供税收等优惠。但这种补偿不包括减少疫情曝光度。
面对潜在的公共危机,需要形成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合力加以应对。没有哪一方是其他方的利益对立面,在H7N9是否应每例通报的争论背后,是确保公共利益当先不容动摇,是政府如何更好、更娴熟地协调各方利益。
【启示与思考】
从2013年4月份起至今发生的两轮H7N9疫情,却是让市场上“谈禽色变”,尤其是现在H7N9每例通报并频繁出现“活禽接触史”等字眼的出现,确实导致活禽销售量价暴跌,家禽业遭受重创。但事实上,不管其目的到底是为了家禽行业免遭过分冲击,是为了捍卫行业公平,还是为了经济利益得到保证,都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因H7N9疫情而身陷市场滑铁卢和重创的家禽业而言,与其带着小团体利益诉求的嫌疑和违反法制原则难以落实的尴尬去追求“请停每例通报”,倒不如真正的“挺胸”应对,用直面公众的勇气,去通过科学的模式调整,去重换市场信心,重拾社会信誉。很显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科学推广“集中饲养、集中屠宰、冰鲜上市”的生产流通模式,让民意重拾对家禽业的信任,削减对H7N9的恐慌,建立起科学的消费理念和防治信心,这岂不比“请停每例通报”要科学得多,理性得多?
是家禽业的利益重要,还是信息透明重要?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后者更重要,因为后者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的利益就可以被忽略和无视。尽量减少相关行业的损失,其实也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两者也并非单选题,只能“非此即彼”;只要处置得当,两者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家禽业“请求停止禽流感每例通报”的做法,确实有点自私,也不科学、不可行。但他们维护行业利益的初衷,却是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的。他们在竭力自救,只不过选错了方法罢了。禽流感是整个社会遭遇的危机,不能只让某个行业来为之买单,理应由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专家建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贷款、保险等方式,帮助养殖业场户渡过难关。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出台应对疫情的“一揽子制度”,将维护相关行业利益也予以制度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