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特权现象和特权行为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建立、各种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特权现象和特权行为似乎仍有日趋蔓延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从媒体和网络曝光的案例来看,特权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影响力侵占公共资源。如,在老百姓“看病难”、“入学难”、“住房难”、“养老难”的情况下,“高干病房”、“机关幼儿园”等却集中了不少优质公共资源,成为少数实权部门和领导干部独享的福利。有的甚至在制定政策时故意留“后门”,以便本单位、个人或家属能够享有更多优质资源。
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特殊。有的干部以工作和职责上的特殊需要为掩护,追求特殊待遇和生活享受,出则车马舆从、警车开道,入则豪华酒楼、高档会所;有的专门在“特”字上做文章,非“特”不足以显示身份,“特供酒”、“特权车”等,打着“特事特办”的旗号明目张胆地搞特殊。有的干部子女亲属也成为特殊照顾对象,拥有不少“特别机遇”:“萝卜招聘”、“破格提拔”、“吃空饷”……特殊背景就意味着享有特殊的“权利”。
三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规避责任和处罚。有的领导干部把特权看作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无视法规制度的约束;有的对法规制度不以为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遇事就用权力摆平,对下属、子女的违规违纪行为纵容包庇。
特权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特权逻辑”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反对特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现象。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而对时下的有些干部来说,谋求和享受特权往往被看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甚至成为地位和能力的象征。在这些人心中,自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和逻辑。
主仆倒置的“官本位”思维。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等级制度和人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深受“刑不上大夫”、“劳心者治人”、“官尊民卑”等思想影响,尊崇“官位至上”,宗旨意识淡薄,时时处处把自己当作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讲身份,在单位内部做“人上人”,把待遇和分工的差异视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在他们看来,群众是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下级也理应服从领导、为领导服务,而领导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主要执行者,也可以不受一般制度约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