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风行是一面多棱镜
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该词于2010年底荣登中国流行词榜首,迅速成为继“裸婚”之后在年轻白领中流传最广、最快的职场第一大热词。可以说,“裸辞”的风行,彻底颠覆了国人“骑驴找马”的传统思维。与长辈们的瞻前顾后不同,年轻一代更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洒脱,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魄力+财力+才力=快乐裸辞”。大批劳动者敢于裸辞,一方面说明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工薪阶层不必“等米下锅”,有资本给自己预留重新就业的空档期;同时,也折射出职业理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注重工资多少、职位高低,而是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追求,对工作幸福感有了更高的向往和期待。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再是养家糊口的饭碗,而是体现价值的舞台,快乐工作才是王道。
“裸辞”的出现,未尝不是件好事。与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对自己和单位都是一种解脱:自己可以摆脱工作束缚,给心情放一个假,好好思考人生,重新规划职业生涯;企业也可以从人才流动中受益,寻求更优的人力资源配置。此外,“裸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劳资双方的博弈地位,促使企业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然而,并非所有的裸辞都是理性多赢,暴露出的个中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现实中,很多大学毕业生工作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所学专业,不得不逃也似地离开。去年,媒体就报道了一位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在几番跳槽后,最终决定转行,到某技师学院学起了焊工技术。人生豪迈、从头再来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如此一段弯路,对于教育资源和个人青春都是一种巨大浪费,令人惋惜。业内专家指出,“裸辞”的背后是年轻人职业规划的缺失与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加强对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能在今后的择业中多一份理性执着、少一份随波逐流,从而避免无谓的跳槽和折返跑。
此外,对社会缺乏足够了解,缺乏正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催生“裸辞”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在8000多名受访者中,一年之内未动过跳槽念头的受访者不足1成,近6成人已完成跳槽或正有所行动。难道9成多员工都入错了行,遇上了黑心老板?这显然不合乎常理。社会学家夏学銮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年轻人在学校时怀有对社会的美好幻想,一旦走上社会,发现现实风行的标准和学校里有巨大差距,于是发生动摇。因此,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更要给广大年轻人补上“社会课”,使其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提高抗压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防止踏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用“裸辞”逃避现实。
“裸辞”可别没捡到西瓜把芝麻也丢了
春节之后离职潮来袭,已然成为一个惯例、一种现象,人们津津乐道这个话题,但谁也没觉得不妥。
在离职潮中,90后成为主力军,这是因为目前的岗位多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没有职场经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说辞就辞,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辞职之后个人的损失并不大,因此“裸辞”了也没啥可惜与后悔的。
至于为何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我看还是心态出了问题。春节聚会了,难免就会唠唠嗑、拉拉家常,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就会说到了工作上,于是相互攀比,谁的单位工资高、福利好,谁就会产生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弱势的一方心理自然就失衡与自卑了。于是乎一不做二不休,春节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给辞了,寻找更好、更有发展前途的下家。
应该说,对“裸辞”者旁人不该用对与错来评判,如果你平时工作压抑、缺乏激情,辞职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然而,就有某些辞职者好高骛远,给自己的定位很不靠谱,最终只会是没捡到西瓜连芝麻也丢了。
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找个工作本就不易,职场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唯有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爱岗敬业,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才可能赢得老板的赏识。一味地去追求加薪晋级,反而适得其反。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高低之分,盲目攀比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在裸辞抑或跳槽之前,应先冷静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发展前途,这样才能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