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今年八十岁了

GDP今年八十岁了

1934年1月4日,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金融委员会呈递《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这一天被视为GDP的生日。到今年GDP已整整80岁了。80年来,GDP指标不断完善,成绩斐然,跻身于“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列,但质疑也始终伴随着这个尽人皆知的统计指标

诞生

最初,政府仅知道经济形势的零星信息,缺乏刻画经济全貌的关键指标,经济决策犹如在黑暗里摸索。经济危机迫使美国开始建立经济总量测度体系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导致百业凋敝、民生艰辛,严重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当时,美国尚未建立起官方统计体系,政府仅知道几百万人失业、铁路运输骤减、钢产量下降等零星信息,缺乏刻画经济全貌的关键指标,导致经济决策犹如在黑暗里摸索,异常艰难。1932年,为帮助美国总统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应美国国会的要求,商务部内外贸易局经济分析处同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的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密切合作,开创性地编制了1929—1932年全国国民收入数据。最初的统计指标是“国民收入”(NI),而不是GDP。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快了完善经济总量测度的进程。美国加入二战后,国民经济不得不从消费模式转向战时模式。为支持战时经济规划的编制,美国经济学家们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迅速估算了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度数值。与此相似,在1947年的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撰写了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测度》。美国官方1951年和1958年分别开始估计年度和季度GNP真实值。

在美国,GDP真正诞生于1965年。同年,美国统计部门首次编制分产业的GDP数据,以更好地把握生产结构特征。但是,直到1991年,美国才正式将GNP统计改为GDP统计,以同就业、生产率和工业产出等核心经济指标保持一致。

美英两国的统计实践成为GDP国际统计标准的基石。在美英两国上述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以GDP统计为核心,于1953年、1968年、1993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国民账户体系”(SNA)共4个版本,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全球标准。部分因为上述开创性贡献,库兹涅茨和斯通分别于1971年和198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诞生以来,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的内涵、外延和测度方法一直在不断完善,以精准反映不断演进的经济实践。按照SNA—2008版本,GDP是对生产的总测度,等于从事生产的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总增加值之和,GNP是GDP加上该国参与国际要素流动而得到的流入净收入(即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扣减本国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发展中国家的GNP通常小于GDP,发达国家与此相反。

替代

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众多指标约化为类似于GDP的单一指标;建立卫星账户和社会统计;中国首创绿色GDP概念;建立综合指数;即时解读福利的客观测度结果

从家庭福利测度来看,现有GDP核算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目前,一些国家解决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测度的办法有如下数种。

其一,将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众多指标约化为类似于GDP的单一指标。比如,建立国民幸福总值(GNH)。不丹国王在20世纪70年代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增加GDP,而是GNH。

其二,建立卫星账户和社会统计。这在联合国SNA—2008版本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中都有体现。缺点是众多指标比较分散,不利于综合评估和国际比较。

其三,拓展现有国民账户实践。完善相关统计技术的前提下,编制“校正”后的GDP指数。

其四,合成必要的分项指数,建立综合指数。现有很多福利指数属于这一类型。缺点是在确定分项指数的加总权数时具有主观性。

其五,即时解读福利的客观测度结果,而不是建立福利指数。比如2008年美国政府开始研究建立“关键的国家指标体系”,拟在传统GDP统计标准上新增100多个数据点。

作用

80年来,GDP等经济总量统计取得辉煌成就,为决策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并精细调整力度与节奏提供了依据,GDP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为人们了解、评判和预测经济运行总趋势提供了关键信息。GDP准确记录了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绝大部分经济活动,并最大程度地予以综合,成为诊断经济总趋势的关键指标。GDP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政策制定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并精细调整力度与节奏,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机遇和挑战,做出于己有利的商业决策。

再次,GDP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决策,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典型例子如美国。在1945年之前的92年间,美国经济出现6次严重萧条,其中最严重的是1932年GDP比上年下降13%,平均每次持续约36个月;而在1959年至今的55年间,衰退仅5次,其中GDP降幅最大的是2009年,仅2.8%。

第三,以市场为核心理念的GDP核算不断完善,对市场良治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截至2012年,除个别国家外,市场体制已一统世界经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联合国统计司报告GDP数据。

第四,GDP核算为未来加强幸福感测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福利是幸福感最基本的维度,同GDP现有核算重心“经济生产”的关系密切。因此,幸福感测度将来不论以何种方式推进,都会从现有的GDP核算中获益良多。

正是因为上述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世纪30年代,GDP等经济总量指标诞生之时,正是凯恩斯发表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基之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之际。从此,GDP核算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支柱,而宏观经济学也成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经世济用的超级“显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