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公务员的刻板印象,要靠改革

打破公务员的刻板印象,要靠改革

随着公众对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加深,试图为公务员正名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今日(2月1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位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文章《关于公务员工资的10个问题》,从“公务员工资”、“公考热”、“隐性福利”、“工作能力”等十个方面梳理备受舆论热议的问题,在辨析说理中辅以个人经历,挺实在。

这样的行文和语气让人有熟悉感,如同亲戚闲话,朋友谈天。在中国,公务员和广义的体制内职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哪怕最严厉的公务员批评者,恐怕也会有三五个“衙门内”的亲友。在家常闲话中能够平和沟通的问题,一旦进入社会论战就会变得剑拔弩张;而伦理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一旦进入网络舆论就会被符号化,此间差别颇为耐人寻味。这或许意味着,公务员群体已经被视作了体制代言人,对体制弊病的批评、对社会不公的愤懑,都会率先射向这个靶子。

社会保障双轨制之下,公务员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上最有保证的一个群体。而在收入分配改革中,他们现在是、未来也会继续是“扩中”原则的主要获益者。前者让他们的福利和其他社会阶层的社保状况形成了一个断层;后者则强化了他们在改革中永远不落空的角色。打破歧视性社保制度的呼声中,获益于双轨制的公务员自然会被视作保守势力、被视作旧体制维护者;而每逢一轮工资改革,他们都会被拿来当做弱势群体的参照物。只要在双轨制的言说语境中,公务员就几乎不可能以正面角色出现。

除此之外,公务员还从整体上被当做了特权阶层或特权意识的代言人,这从公众混用“公务员”和“官员”的语言习惯中就能感受到。原则说来,公务员和官员并非一个完全重叠的群体,两个词汇背后有着不同的语境。前者是现代公务员制度语境下的范畴,而后者是传统官场意义上的词汇,二者屡屡被混淆着使用,源自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传统官场互相嫁接的“国情”。这种嫁接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公平性招考进入体制内,慢慢发展成为掌握核心社会资源的群体,从普通公务员,慢慢发展为享有特权的官员。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公务员地区、部门、级别之间的实际差异,人们都倾向于相信,他们是一个准特权群体、更随时可能涉足腐败。

如同文中所说,必须把腐败和公务员工资作为两个问题去处理,“腐败要通过制度改革进行治理,不能让广大基层普通公务员为腐败分子背黑锅,为腐败分子买单”,这是还原公务员角色的直接方法之一。更深层的,则要改革包括双轨制在内的、计划经济思维下的福利政策,大力度地推进社会分配改革,夯实社会公平的制度地基。说到底,对公务员的不满是对社会分配的不满,对公务员的批评则是对社会公平诉求的集中体现。没有体制革新,公务员将一直难以摆脱被整体定性、被符号化的命运,而目前这种划分体制内、体制外,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二元思维方式恐怕也将一直存在下去。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