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中国经济能否走稳的最大不确定性

马年中国经济能否走稳的最大不确定性

当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着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仍大规模依赖投资拉动,以及金融市场自我膨胀对资金产生的无限需求绑架了货币政策这样两方面的困难。因此,打破增长对投资与债务的依赖,改变金融机构成为资金占用主体的状态,并化解正在累积的金融风险,就成了今年稳定增长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所在。此外,防止国内的金融改革叠加QE退出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TTP和TTIP谈判,可能重构国际产业生态也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外部因素。

甲午马年伊始特别是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际上唱空中国的声音又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中国经济或将“破产”的耸听危言。当然期间也有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8.5%的乐观判断。笔者认为,尽力排除各类噪音的干扰,马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关键,在于按照经济规律正确认识国际经济的影响和中国经济现阶段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尊重经济规律,把握稳定的政策,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坚定执行改革释放新的生产力的既定方针,我国经济就能延续过去两年的稳定增长态势,同时还能在未来五年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增长在7.5%左右的水平上已呈现两年的稳定增长态势。根据潜在增长速度主要由供给因素改变的经济学基本分析结论,因为近几年供给要素劳动力比较优势在改变,在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结构没有改变之前,中国经济增长潜在增长速度较前30年两位数的增长自然有所放缓.从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平稳数据判断,7%至8%应是当前的潜在增长率。近两年的7.5%左右的经济增长也已印证了这个基本判断。

潜在增长率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具有内在稳定性。在当前的充分就业状态下,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比相对均衡。要素投入相互匹配的比例的改变,需要其他变量的改变,比如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资本劳动比例的改变,或制度变革改变全要素生产增长中的残差贡献部分等等。这些变量在未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现有的均衡状态不会改变。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当然,这种增长内在稳定性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用经济学术语说,增长的内在稳定是给定一些外部条件不变情况下的结果。

因此,政策的稳定,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稳定是保持短期内经济增长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接近14%,超过经济增长加上通胀水平的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大约在11%左右近3个百分点,显然很难说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运行创造一元钱价值,货币发行了两元,未来经济要平衡就必然出现一元价值卖两元钱的结果,通胀就不可避免。所以,超量货币发行是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仍大规模依赖投资拉动,去年GDP增长中投资占比达54%,投资大幅增长必然伴随债务信贷大幅增长进而依赖货币增长,而从货币供应超出货币需要3%的结果来看,很难说投资是有效的。由此,增强内部经济活力,打破增长对投资与债务的依赖,是货币政策稳健并能平衡增长与风险的重点所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