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办不办公共食堂应该根据社员自愿。顺义调查开始时,不仅干部们谈起停办公共食堂有顾虑,怕被打成右倾,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也拿不准。当他了解到食堂占的劳动力多,消耗燃料,加工粮食又有损耗,还给社员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时,便在座谈会上明确表态说: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决定食堂的去留。在5月4日听取调查汇报后,他又讲:吃不吃食堂都完全根据自愿;吃不吃食堂都好、都光荣;吃不吃食堂都给予便利。5月18日,市委贯彻中央的精神,按照邓小平和彭真的指示,以北京市委的名义给农村党员发了一封信,说明吃不吃公共食堂要坚持完全自愿的原则,要求各生产队要将此信向所有社员逐字逐句地宣读,由社员自己解决食堂问题。这个政策一公布,农村公共食堂在自愿的原则下全部散伙,群众皆大欢喜。
5.建议耕畜由归生产大队所有改为归生产队所有。这种改变可以加强社员对牲畜的爱护,也利于牲畜的繁殖。即使仍归生产大队所有,也应固定给生产队使用,同时建立饲养者、使役者和生产队共同负责的责任制。
6.建议迅速恢复和健全供销社的工作,支持手工业、家庭副业的生产。邓小平大胆地提出:社员种自留地有积极性,应予保护。他反问道:自留地种粮食,可以解决口粮问题,还可以养猪和家禽,就不会有浮肿病了,有什么不好?他还肯定了社员种“十边地”(“十边地”指村边、路边、河边、沟边等10种零散的荒地)的做法,提出种地的社员因此能吃饱饭,国家不用再供应粮食,实际上就是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在密云调查如何加快荒山绿化时,邓小平提出:可以把荒山划一块给社员去经营,搞县、大队、生产队、社员户四级所有。他还补充说,划给社员经营的那块儿要长期保持不变。
7.分析粮食减产的原因,大胆地指出主要是党的政策问题,是干部的领导问题。在调查顺义粮食减产问题后,邓小平明确指出:减产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力问题,而是群众生产积极性问题,是干劲问题,也就是政策问题。瞎指挥、“一平二调”,搞得群众没劲头了。他直接点出政策出了问题,要调整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这样,他说出了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思路。
顺义调查的影响
由于邓小平在顺义调查时问题抓得准,分析得客观深入,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1961年5月13日就邓小平和彭真5月10日的来信批示:“此信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供参考”。
邓小平顺义调研,对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1年5月21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这一文件吸收了各地的调研成果,取消和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1962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进一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自我批评。经过调整,196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全面好转,在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中,工农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5.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每年增长17.9%。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终于渡过了一个极其艰难的险滩。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题链接
1961年邓小平顺义调查
时间表
4月7日:邓小平与中央办公厅干部曹幼民、卓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大中等一行乘火车到达顺义。
4月8日-10日:听取顺义县委关于全县自然状况、农业合作化、农村各业发展变化以及当前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听取他们对中央农村政策提出的意见。县委第一书记李瑜铭等作了汇报。
4月12日:上午8:30-下午1:00,召开顺义县公社、管理区干部座谈会,听取木林、张喜庄、牛栏山、北郎中、高丽营、北小营等社队的情况汇报。
4月15日:下午3:00-7:00,主持召开木林公社北小营、上辇、仇家店生产队干部座谈会。
4月16日:考察城关公社拖拉机站,县城的农贸市场、社队工业、家庭手工业、副业情况。
4月17日:考察牛栏山庙会,召开县委汇报会。
4月18日:到牛栏山公社拖拉机站、张庄扬水站和白庙村的公共食堂调研。
4月19日:到牛栏山公社困难村芦正卷村进行实地调查。
4月20日:晚8:00-9:00,在牛栏山火车站的专车会议室召开顺义县委干部座谈会。
4月21日:下午3:00-7:00,召开顺义县商业局、手工业社领导干部座谈会,并听取了北小营、上辇调查组的汇报。
5月4日:邓小平和彭真一起在顺义县听取京郊五个调查组及市委调查组、县(区)委书记的调查汇报。
在顺义调查期间,邓小平还走访了许多农户。
5月10日:在彭真、刘仁等陪同下,邓小平到密云县作如何加快山区荒山绿化的调查。当天下午,邓小平和彭真一起给毛泽东写了调查工作汇报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