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有个认识与行动的对接和互动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会遇到过去没有触碰过的新问题,要趟过暗礁密布的深水区,不论是认识还是行动,面临的任务都异常艰巨。所以,省委十届四次全会要求,深化改革,必须解决好知与行相结合的问题,必须实现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高度统一。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行合一,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而近代,因为探索真理的艰难,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又提出“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相反的命题。实际上,不同的说法,都是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今天,对于深化改革,该不该改的认识问题虽然还部分存在,但其已经不成为主要障碍。人民群众有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中央有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省委已经将中央的精神和总体部署一一落实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改革已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因此,接下来必然是怎样改和怎么抓落实的行动上的问题了。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经批评党内一些同志,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之“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70多年过去,这种现象,仍未在我们队伍中根绝。一些改革事项,其实早已经提出,但到今天,仍然是议而不决,或者决而不行。追根溯源,其原因或是思想认识不够,或是推动力不强,或是工作作风不实,当然,也还有利益格局束缚的问题。
从省委所批评抓落实不力的几种情况看,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是思想解不解放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是能不能和中央以及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抓住这几点深化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而不只是在口头上、文件上解决该不该改的问题,才能真正具有改革的思想自觉,进而也才能向行动自觉迈出具有实质性的步伐。
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自觉,紧迫感、主动性、执行力、大局观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紧迫感?就是时不我待,就是对可能付出重大代价的深刻认识。从哲学角度讲,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就是一种连接由量变过渡到质变的契机。抓住契机,对顺利实现事物的质变、飞跃,推动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拿我省经济转型来说,目前正进入关键阶段,同时面临着新的契机。破困局,解难题,就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契机,在机遇叩门时,不能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而应谋定而动,早改早主动。
知行合一,重要的是人的主动性。增强主动性,离不开责任担当意识,离不开到一线抓“改革活鱼”的实践精神。改革不能“上级吼一声,行动来一次”,这样被动的改革只会贻误战机。改革永远不该有观望者和局外人。
执行力重在解决“天桥把式只说不练”的问题。改革不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能停留在媒体宣传上,只管造声势;同时,改革不是照猫画虎,不是邯郸学步,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照搬。中央和省委的原则要求,需要在结合本地实践中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一项一项、一步一步抓落实,见实效。
改革大局观,针对的则是利益格局束缚的问题。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然是拖拖绊绊,难有作为。讲自我革新的胸襟,讲壮士断腕的气度,都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纯洁党性,勇于从剥离自身利益开始,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掣肘。要时时提醒自己,舍眼前利益顾长远利益,弃局部利益谋整体利益,不做改革的绊脚石。
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行动自觉加深思想自觉。四川要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拿出“钉钉子”的精神,将中央和省委的改革部署见之于行动、见之于实践,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以新的闯关和新的建树,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新的经验,创造新的辉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