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入和调出
既然进入贫困县的名单能获得如此多的财政补助,而且入选贫困县之后对农民脱贫能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如何设定贫困县的新标准也就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虽然从1994年以来,贫困县的名单有所调整,有新进入也有调整出去的,但贫困县的总数量一直保持在592个不变。当然,最近一次的调整是明确规定,每个地方的贫困县名单要保证一进一出的平衡,所以贫困县总数保持不变。但如果贫困县是根据“631指数法”原则进行精确定量后确定的,那么为什么每次确定的贫困县名单恰好为不多不少的592个?这样一种极端的巧合在概率意义上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们进一步比较下新进入和退出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情况。根据2012年3月扶贫办新调整的贫困县,其名单发生变化的省份有河北等9个省,而其他省的贫困县名单都没有发生变化。
从调出的贫困县来看,他们的3项指标普遍要好于那些一直处于贫困县名单里的县。尤其是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的角度来看,被调出贫困县名单的那些县确实在经济上显著更好。由此说明,贫困县的退出机制还算表现良好。然而,在湖南新邵高调炫穷之后,笔者专门赴该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在计算湖南新邵县的经济表现时,发现新邵县在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这两项指标上都要远低于其他贫困县,甚至也要低于新调入的贫困县。
从调入的贫困县名单来看,被调入的贫困县的经济指标也同样表现良好,尤其是人均GDP指标甚至要好于那些被调出的贫困县,也同样高于那些一直在贫困县名单的县。这样看来,贫困县名单的进入并没有完全按照贫穷的标准来执行,有的甚至相反。
而且,我们还按照3个标准,分别计算了2011年592个贫困县名单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指标,结果发现,有一个县的3个指标值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县,而且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新一期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上,它仍然在列,这显然与国家最初成立贫困县的本意是相背离的。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贫困县的标准不仅没有彻底按照贫困等级来划分,甚至被当成某种政治奖励来激励或管理地方官员。正是在这种游戏框架下,新邵县的炫贫行为无疑是给自己断了退路,所以引起社会争议的新邵县随即就被剥夺了这样一项政治奖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