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六大趋势

李稻葵: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六大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六大趋势值得关注,包括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办银行,百姓出境投资,宅基地流转引发的农民带资进城,户籍改革带来的中小城市良性竞争及房地产价格多级分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与精细化,国有企业向国有基金的转变。如何抓住其中机遇,投资者必须认真研判。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这一改革涉及面之广、决心之大、措施指向性之强,为20多年来少见。如今,在全国范围之内,已经出现新一轮以启动基层改革热情和创造力为特点的上下互动、推动中间的改革新浪潮。那么,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后,中国经济有哪些大变化值得社会各界期待,有哪些机遇值得民营企业家捕捉呢?笔者总结,有六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一、民间资本办银行,百姓出境投资

金融改革应该说是条件相对最成熟、争议最少、酝酿时间最长的改革。其中很快将要推出的是全面利率市场化。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非常成熟,贷款利率已于2013年7月全面放开,而存款利率在今天理财产品充分竞争的形势下,事实上也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局面是存款利率将全面上升,很可能从目前的年利率3%上升到5%,也就是名义利率基本上保持高于通胀率2%的水平。银行间争夺存款的战争也将由此公开化。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银行有可能将其部分转嫁给贷款方,因此贷款利率可能出现一定的上涨。对许多国有企业而言,如利率成本提高,其贷款需求会部分萎缩;对那些此前愿意接受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的民营企业而言,这实际上是利好。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银行将进一步加速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从简单的市场利差服务转为向企业和消费者全面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金融改革最大的亮点将是放开一批中小型、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区域性银行。这些机构必然会在自己的所在地精耕细作,利用长期积累的人脉关系,寻找给本地中小型企业贷款的机遇。这些银行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会蚕食全国性大银行在贷款市场的份额,届时,大银行的优势会凸显于针对个人的消费贷款、房屋贷款、信用卡服务、理财等全国性业务。与此同时,可以预计大型商业银行将必然走房屋贷款证券化之路,从而盘活其存量资产,充实资本金,从而更好地专注于上述业务。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另一场重头戏。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常账户余额与GDP之比逐步下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未来3年之内,完全市场化的汇率机制将有可能形成。这里的假设是中国经常账户以及资本账户的余额分别下降到占GDP的1%左右,即中国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比其他金融改革措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影响将最为深远。可以预见,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将有序实行。比如,先出台一些合格的境内个人投资者计划(Qualified Domestic Private Investor, QDPI),比如在单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总额达一定规模的客户,允许其将一定比例的个人资产完全自由地转化为外汇出境投资。这么做的目的,是让有一定风险应对能力的个体先开启出国投资的航程,风险自负。之后逐步推广到全社会,以减少境外投资风险的冲击。同时,这一进程始终要有一个附加性的应急措施,即建立多级防火门:一旦发现短时间内(如半个月之内)有相当数量(如5000亿美元)的资产流出,那么,人民币兑换外汇的批准将会延期;如果流出速度加快,可在短期内完全禁止这种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将调动百姓新一轮的投资热情,他们将可望关注国外的金融资产,特别是那些根植于中国经济并从中获得大量利润的跨国公司的股票,如宝马、大众、通用汽车、英国石油、力拓等。这相当于让中国百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让流入外人田的肥水重新流回自己的家园。

二、农民以土地资源置换金融资产,带资产进城定居

这一轮改革特别强调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宅基地流转以及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与政府用地平等入市,这等于开启了农民获得资产性收入的大门。更重要的是,这让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带着金融资产进城。

经济学界与政策界长期辩论的一个话题是,转让了宅基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股份的农民,会不会短期内挥霍掉自己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变为失地农民,进而成为社会福利体系的包袱。答案毫无疑问是从理论上争论不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同地区的农民有不同的市场经济理性。江苏、浙江等沿海一带的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恐怕不会出现以上情形。但在其他地区,这或许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难题。

在这方面,世界各地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了避免产生大量失地无业农民,有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农民土地基金,要求农民出让宅基地或集体建设用地时,只能换取短期不可转让的基金份额,而不能获得现金。这一基金既可以投资于相关企业的股份,也可以长期持有土地,从而获得租金收益。这种基金可以由有关部门长期公开透明地运营管理,由上级财政监督并且保底。农民持有这种基金,可以长期比较稳定地获取现金流,从而规避了短期挥霍掉资产型收入的危险。持有这种土地基金份额的农民可以自由地迁徙,进城打工定居等。通过这种基金方式的运作,一方面可以使土地流转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在获得一定保障的基础上进城,体面地成为城镇市民,避免成为城中贫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