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市场体系不是很完善,市场主体也不发达,没有民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抓经济,但是抓经济的方式也不是很完善,主要是通过行政权力动员各种资源,比如说土地、借钱融资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虽然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污染、地方债务等问题。
而且发展很粗放。比如说一些地方由直接的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替代了市场的作用,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了,如果还是靠政府投资,靠政府卖地,靠借债,靠收费、审批,靠这种管理方式,已经难以维系。
现在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发展。地方政府就要对现在新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市场社会企业去创造财富,政府起到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还有制定规划规则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互动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网: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我国目前政府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您认为如今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得如何?
沈荣华:我们反复引用邓小平这句话,这一直是我们职能转变的一个指导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这么重大的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向企业、向市场、向社会,下放权力,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所以才推动了发展。
政府是不是还管了许多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事情,从理论分析,实际上这是指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哪些是该市场做的,哪些是该社会做的,我政府做了越位了,这个就是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如果按照这个衡量,政府确实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
特别是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新要求,用这个要求来衡量,政府还是权力太大,而且还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比如我们讲的行政审批还是比较多、比较繁杂,对社会的事务包揽还比较多,而且对于地方政府,层级政府之间,中央政府权力还是比较集中的,而且还主要集中几个实权部门。所以这一轮行政改革强调放权,就是要从政府越位中退回来。
中国网:这么多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一直缓慢难行,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沈荣华:这个问题确实是核心问题,也是很难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直也在研究的问题。
通过去很多地方的实际调研,我认为转变职能比较难,其中有利益的因素在里头,而且这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原因不单单是利益,就我的调研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发展理念上存在着误区。现在很多地方存在这样的想法:市场体系不健全或者不完善就是只能靠政府,政府来出面组织,可以更能够推动经济发展。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认为经济发展了,社会环境等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这样的话,实际上就先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习惯于用审批来管理经济,这种理念阻碍着政府的职能转变。
第二,政绩考核存在着偏差。就是以GDP论英雄,这样就导致了高污染,高能耗,地方保护,地方封锁这些问题,这样对政府职能转变也形成了制约。
第三,自身改革的局限。地方政府自身改革有局限,政府部门也好,地方也好,自己动手革自己的命,缺少社会的参与,肯定是动力小、阻力大。
中国网:改革的动力该如何加强?
沈荣华:我想,要加强改革的动力也是三点:
第一,要更新理念,要增强改革的内在动力。要看到在新形势下,靠过去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要靠改革创新来发展。
第二,要加强领导,要加强扩大的社会参与。改革职能转变涉及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要怎么样推动呢?政府要加强领导。三中全会做出决定,成立了小组政府来推动;我们要社会参与,包括新闻舆论的参与,通过加强外部的力量来推动。
第三,优化政绩考核。习总书记已经提出来了,而且三中全会也做了决定,政绩考核和职能转变要一致,工作的积极性要和绩效考核一致起来,让市场发挥作用和政府职能转变方向一致起来,这样引导政府来全面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