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对“中国式”养老的三大期待(3)

代表委员对“中国式”养老的三大期待(3)

摘要:任国胜建议,政府可考虑对养老服务业进行战略性布局,鼓励市场化解决方案的同时,对各种养老形式进行政策监管,并培育养老市场高中低档分层需求,更好更快地应对“银色浪潮”的冲击。

期待二:养老院不再一床难求,普通百姓进得了住得起

近期,一则“想进北京最火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要排100年”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记者专程前去了解情况。

“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但目前我们的确已经不登记了。”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位工作人员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

“一床难求”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32%,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6张。

“养老机构缺失恰恰反映了养老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供需矛盾是养老院难进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说,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一直面临公立养老院难进、私立机构价格偏高的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市市长田玉林认为,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就是要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现实需求,进一步扩宽资源配置渠道,并积极促进政府与民营资本在市场中“雨露均沾”,推动建立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机制。

“在理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同时,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和生存成本,准许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也是缓解‘入院难’的有效途径。”任国胜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