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建立孝道“红黑榜”,弘扬孝道值得肯定(2)

【案例】建立孝道“红黑榜”,弘扬孝道值得肯定(2)

当然,也有人会说,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孝顺老人,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事实表明,这样的借口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堪一击-小小的心意也能引来大大的赞。就在前不久,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在微博上走红,引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个知名微博转载,转发过万。而这组在网友眼中很萌、很有爱、简单、催泪的漫画,就是远在他乡的游子、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张明为缓解父母焦急的心情而创作的。

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尤其需要让绵延了几千年的孝道文化融入好家风,恒远地传承下去,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原本,孝敬就不存在门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为人子女者皆可进入,亦皆应进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也好,建立孝道“红黑榜”也罢,虽然在操作上会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都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风尚,值得肯定和期待。

“孝道红黑榜”:可期待不可依赖

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孝道文化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是各地频频推出的“孝道红黑榜”,都传递出“依法治孝”的意味。

加强孝道文化建设,这没有争议;而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管理,却似乎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支持者认为,在孝道文化不举时,用法律兜底,是情有可原的;而反对者则认为,孝道文化属于道德之事,还轮不到法律来干涉,毕竟法律之手不宜伸得太长。但事实上,这二者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建设更好的孝道文化。就“孝道红黑榜”而言,这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也不可能是最差的选择,因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宣传与提示作用,但却可能遭遇执行尴尬,所以只可期待不可依赖。

一者,什么算“孝”?这从来都没有“国家标准”。汉代赵岐《十三经注疏》的理解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些“孝道”,在当前的评判中,要不要全都计算在内呢?如今,我们虽有“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但并未标明符合多少条就算孝,有多少条不符合就不算孝?在“什么是孝”并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孝道红黑榜”多少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

二者,有几个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孝?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是很中肯的,对于孩子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孝道,多数父母都选择了包容。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孝道红黑榜”谁来监督?这的确值得考虑,毕竟,此榜单最好的监督者是父母,他们是亲身体验者,但他们却未必配合“红黑榜”的评定,因为哪怕孩子没有尽孝,他们也不愿做出对其不利的事情。

不过,“孝道红黑榜”存在争议、存在执行难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哪怕这个榜单“虚设”了,其背后对道德的指引与“友情提示”也已经传递给公众了。而有关“孝”话题背后所折射的现实生活的压力、探亲假的虚设等问题,或许比“孝道红黑榜”更值得关注。

孝道“红黑榜”要尽善尽美

孝道“红黑榜”,可谓有奖有罚,且是张榜公布,呈现在公众的眼皮底下,无疑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所谓的孝道“红黑榜”,是要将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列入红榜,将经过法院判决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又不悔改的列入黑名单,在如此导向下,将会促使更多的人尽孝。

现在孝的涵义虽然和以前的有所不同,但孝敬父母长辈却是相同的。但在现实中,不孝敬父母的人还是挺多的,虽然没有达到虐待老人的地步,但长期不陪同父母聊天,不回家看望老人,恐怕是能够经常见到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