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绿色长城”濒临衰亡?(2)

“中国的绿色长城”濒临衰亡?(2)

中外对话:国家投巨资栽树,树种下去有人管理吗?为什么大面积死亡了,还没有采取措施?

侯元兆:中国的林业政策,一度有很大问题。就是只管种树,没有经营。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以为,只要有了树,就能自己生长,大自然就会送给人类一个大森林。这个理念来自于苏联。他们的西伯利亚就是那样,一片一片地砍,自己就能长出新的森林。但是,那里的自然条件优于中国,有雨量、有土壤、有母树,有野生动物把别处的种子带过来,基本上还是有森林环境。最主要的是他们有足够广袤的面积,让树木慢慢长。但欧洲国家就不一样。德国、法国等历史上的森林破坏了,是靠人工努力才恢复的。但德国差不多也犯过类似中国的错误,直到 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纠正,搞近自然育林。中国的思维目前大致是处于德国19世纪后半叶的情况,人们就是追求收益,追求尽快地得到回报。这不是错,是一个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或贫困国家无法摆脱的“时间优惠”规律。

你问为什么大面积杨树防护林老化死亡,还不采取措施,我认为,要么是受制于不合理的政策,要么是没有钱更新。但中国的防护林若一直这样搞,就会造得越多,包袱越重。

中外对话:除了张家口防护林有面临衰亡的危险,中国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隐忧?

侯元兆: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例如承德以北,坝上坝下地区,栽了太多的落叶松。作为一个样板的塞罕坝林场,名气很大,但我们看来,那是人工做了一个火药桶,干旱季节,一个火星就会烧掉那100多万亩防护林。一位中国高级领导人去看了,说好!还要再造4个塞罕坝! 我们请来了国际林联欧洲牵头人Spiecker教授去看,他看了摇头,说“怕!”

像塞罕坝那样的风沙地区,原本什么树都没有,能够改造成一个大林区,是个奇迹!不是要否认创造这种奇迹的精神,而是否认这种人工林类型。

中外对话:国内外有没有经验或教训,中国可以吸取?三北防护林出现的问题有可能解决吗?

侯元兆:如果说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很简单,那就是走近自然育林的道路,借助自然力恢复、扩大森林植被。三北地区的杨树,若是实行天然化,效果也许会更好。像三北地区的灌木沙棘,八十年代还在灭除,沙棘的特性是毛根挖不干净,都会萌蘖出很多新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天性哦!利用这个天性,不是可以高效地发展植被吗?但当时却发动群众消灭沙棘。我在八十年代中期做了一项调研,研究苏联如何看待和利用沙棘的,我国哪里有沙棘分布,它有什么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写了一个报告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习仲勋,习仲勋看到报告后,很感兴趣,报告就作为中央文件在高层传阅。在五、六年的时间内,中国林科院都是车水马龙,各地都来了解情况。沙棘一下子就翻身了,沙棘种子有钱都买不到。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设了一个沙棘办公室,钮茂生当主任,在黄河大堤上种沙棘。现在沙棘产业很红火,用沙棘和杨树林混交,增加了湿度,保持了水土,还减少了病虫害。我们算是为一个原本就生存在三北地区的灌木树种正了名,就像中国在除四害后又为麻雀正名一样。

三北防护林,不是不能搞好,我们有很多好的理念,好的技术,好的树种。问题是,中国的“沙家浜、杨家将”(南杉北杨),也不知是何时形成的!现在南方又多了一个桉树,北方又多了一个落叶松,人们就知道栽这些,有什么办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