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减少信息伤害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3)

【案例】减少信息伤害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3)

重大事件发生而又信息不明,是人心比较脆弱之时,焦虑、惊恐、等待、不安,很容易形成一种具有传染性的集体情绪。谣言也会乘虚而入,让人真假莫辨,进而加剧人们的不安。此时,尽可能快地突破阻碍,尽可能多地报道信息,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于其间可能出现的信息失误,不该过于苛责,只要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原先的失误得以纠正,就是无心之失。

媒体需要坚守的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比如不要对惊恐悲伤的乘客亲人死缠烂打,逼他们对着镜头表达心情和感受;不要为吸引眼球,置他人的隐私于不顾;核实自己发出的信息,尽可能保证信息源的可靠,不为抢独家而“发了再说”。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信息的传播中。飞机失联事件,网友发出的各种信息,数量远远超过媒体报道。大多数信息都表达出人们的关切之情,但也有一些格外刺眼的传言和围观:对飞机失联的原因作出“又是某地人恐怖袭击”之类毫无事实依据的揣测,制造虚假信息四处散播,甚至没心没肺地瞎起哄,说出“变身潜艇”、“不用买墓地”之类的妄语。

信息不明之时,故意隐瞒是可耻的。乘客信息的披露,大可不必对个别乘客的信息加以隐瞒;飞机失联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以及相关方面应急行动的迟缓,都有必要作出解释。信息越公开,越有助于发现真相,安抚人心。故意造谣同样可耻。别有用心的谣言,不仅人为制造恐惧和不安,而且是对失踪乘客及其亲人的侵犯。以虚构的媒体名义,发布“飞机已经找到,乘客海中等待救援”之类的虚假消息,更是对所有关注者的挑逗。焦急的亲友,在一次次不实消息的冲击下,会是怎样的心理感受?!

突发事件面前,克制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传播有关失联飞机和乘客的各种信息,以及乘客亲属情绪失控的照片时,请留心它的可靠性,留心是否轻信了谣言,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此时,依然没有失踪飞机的消息。若奇迹出现,心怀惊喜;若不幸袭来,心有戚戚。人性的良善无法改变结局,却能让灾难少一些寒意。

穿过黑夜,为239名生命祈祷

本该8日6点半抵达北京的MH370,迄今仍然杳无音讯。

我们等待的不只是154名中国同胞,还有73名外籍乘客,以及12名机组人员,等待的是每一个生命,为每一个生命祈祷。据报道,154名同胞中,有画家、有佛教徒;有出生不久的婴儿,有自由行的老人;有赴泰国游玩的一家三口;有赴马看望女友的小伙,有华为、中兴的员工……他们有血有肉有故事,你们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流失,等待是一种痛苦,甚至逐渐变得绝望,但永不放弃。

等待的过程,也是营救的过程。得知消息后,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对救援善后工作作出批示。8日上午,记者会上的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我们都很揪心,祝愿每一个人都能平安。”并称外交部及有关驻外使领馆已经启动应急机制。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民航局,公安部,中国保监会……全都行动起来了。公民生死未卜,所有的相关部门都以最快的行动集结起来,投入到搜救、协调、抚慰家属等工作中。

在等待中,可看到人性之光,可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也能体会到最真切的同感心。MH370失联后,全世界所有关注此事的人抱有同样的心态,就是尽快找到失踪的MH370,找到消失的239人,并查出原因。所有的网民,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线索、给出建议、祈愿祝福……

然而,在网上也在流传一些不实消息,甚至有人编造谣言;还有人过度消费乘客家属的情绪。MH370失联,每个人都有权利关注此事,也都希望等来好消息,但不能故意炮制幻觉;媒体也有责任追踪报道,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乘客家属,但不能无节制地去盘问乘客家属、为了新闻而刺痛家属。越是焦灼,越应该冷静,正如有识之士所呼吁的,不用微博转发主观推测的信息,那样无助探明真相;不杜撰传播谣言,那样只会制造混乱;不盘问乘客家属,那样只会带来更深伤害。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多点同情心,稍有敬畏即可。

诗人说,“此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生活。”此时此刻,我们决不放弃等待。哪怕风吹雨打,我们依然热爱生活。穿过漫长黑夜,我们等到了黎明,看到了日出;而此时,让我们一起祝愿、祈福,等待奇迹出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