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何以居首位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陈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组,第一个词组就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为什么是富强?这是因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富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追求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瘠相联系。也就是说,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层面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它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什么是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应是民富国强的缩略或简写。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旦中国成为强国,民富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民富国强的逻辑,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国强;没有民富的国强,需要加上引号,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学分析也验证了一句民间俗语“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不仅不符合常识,而且欲为之将得不偿失。
富强需要一国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并保持它们的持续增长,但富强有着远比GDP丰富的内容,GDP和人均GDP只是其中两个必要条件。富强更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
如何实现富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富强梦。早年,曾有国家依凭掠夺,为它们的富强增加了并不光彩的筹码。然而,这终不能持久。富强最终要靠一个国家的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来实现。未来,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和释放追求富强的新动力。新动力将来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新动力将产生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新动力将内生于市场经济主体,进而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唯有这种自主的增长才与追求富强的进程互动,而外部刺激充其量只能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过度的外部刺激将造成泡沫泛滥,投机盛行和分配扭曲,进而造成虚假繁荣,与富强渐行渐远。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追求富强的新路子,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
作者: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桑玉成
谈到民主,或许有人会说,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吗?为什么民主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误解。
对人类政治生活来说,民主从来就是一个最高价值,一个能够得到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理想,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建设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近年来党的文献同样对民主的价值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弘扬。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一向以民主为己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须臾不能分离的特征。人民民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以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主要是因为: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甚至还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始终处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或许,正是因此,社会主义才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反之亦然,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其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也就还处于成长过程之中,需要我们为其不断完善而努力。
回想起来,建国后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有一个近乎于“完成式”的认识。后来,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对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方面注意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虽然本质上虚伪,但在技术层面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另一方面,认识到我国仍处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摆脱不了思想禁锢,很多人对民主问题仍不敢谈论,对民主仍有很多误解。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无疑是思想解放的伟大先驱,他果敢地提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党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从来就具有高度共识,现在也应当跳出“民主是西方专利”的思想误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通过扎扎实实的制度设计和方案设计,富有成效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