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职称“商品化”困局当破解(2)

【案例】职称“商品化”困局当破解(2)

“好不容易有了名额,如果符合条件的老师人数没有超过名额限制,自然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超过了,具备同等资质的老师就会展开竞争。像我们学校光年轻教师就有数百人,评职称时肯定是‘僧多粥少’。”这名老师说,在报谁上去都可以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可能就会“暗箱操作”,比如说哪个老师与校领导有人情关系或是利益关系,入选的几率就会比较大。而且报上去的老师基本都能通过评审,被刷的几率很小。

合肥一中副校长封安保也认为,如果出现买卖职称名额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送评环节被人钻了空子。

“一般情况下,教师职称评审人为操作空间并不大,因为决定权主要是在职称评审委员会。”封安保说,但是在送评时,有的校长是有一些权力的,不排除会把名额给一些具备资质的“关系户”。一旦出现这样情况,就说明学校制度设计出现问题,应当要加快完善推荐制度,规范推荐程序,避免让校长“一言堂”。

陈罡还建议,学校可以根据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评职称的推选规则,如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组织外地专家对具备资质的老师进行测评打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选人,再上报教育部门。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内外监督,用好公示制度,保证评审、推选公开透明。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则要上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

职称?标价万元卖的是权力

对于教师来说,评职称是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面对的“坎”,评职称,不仅要不断地“武装”自己,比如要写论文,要争取荣誉等等,而且还要和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套近乎,不然的话,职称是不太容易评得上的。

现在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就是衡量教师价值的“标准”,因为工资是与之挂钩的。其它方面也与之相联系,对于评职称,没有几个教师敢轻视,可现行的教师评职称,却是被指标控制的,且是指标要分配到学校里。哪个教师能有资格评职称,不是自己的实力说了算,很多时候还是学校领导说了算,那些有“骨气”的教师可能就吃亏了。不会向领导低头哈腰,自然也难以获得评职称的资格,虽然公开叫卖职称,很罕见,但无疑,学校的领导对于教师评职称,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谁不清楚?

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赋予教师职称太多的附加值,这使得职称也成为教师热心追求的东西。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不是职称高的一定受学生的欢迎,不是职称高的教学质量就高,有时候,却是恰恰相反。然而,只要职称在手,不管你教得怎么样,工资就是比没有别人高,这也是极不公平的。

在我看来,教师职称制度需要改革。一方面要剥夺掉职称中太多的附加利益,不能和工资挂钩,另一方面评价教师也不能以职称论英雄。当职称成为一种“荣誉”,而没有利益附加的时候,评职称也就不会成为权力出售的“商品”,也就不会使那些心黑的校长会拿职称卖钱,并且明码标价。

在这起标价万元卖职称上,暴露出教师维权意识弱,这位教师在付出了钱之后,才知道这是学校的潜规则,才愤而举报,为何其他教师不举报?为何任由这位“黑心校长”胡作非为?教师的维权意识如此差,如何教育学生?也暴露出学校的制度的缺陷,评职称对教师来说,如此重要的事,竟然是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其他教师为何不敢与之抗争?学校的民主呢?更暴露监管之弱。学校评职称,应该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可事实上,恐怕是一点都没有,如果评职过程中,能够参照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恐怕就不会出现公开买卖称职的怪事。

学校虽然不再是一块“净土”,但因为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学校很有必要保持“干净”,这就需要对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堵露,以免误人子弟,并且影响到教育的公平、公正。

学校买卖职称全因制度缺陷?

职称既是对劳动者专业水平的认定,又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自然备受劳动者重视。相对于初级职称“人人有份”、中级职称“努力可得”,高级职称由于具有较高的“含金量”,通常“稀缺限量”,“僧多职少”使不少人“望职兴叹”。既然“以稀为贵”,高级职称评审是否公开公正至关重要。宿州小学校长卖职称,就是发生在高级职称评选中。

从流程来看,目前职称评审多是下级单位先搞“初审”,符合资格的人都可申请,由“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逐一打分排名,进而选出与上级“划拨”名额相等的申请人上报并公示。由于是“等额”上报,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上级通常都会“终审”批准。这样做的初衷是,下级更了解本单位职工的情况,上级则掌握着把关复核的权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