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普惠时代”内涵思考(2)

社会保障“普惠时代”内涵思考(2)

摘要:第四,以克服制度模糊为目标,持续完善具体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基础上,加上有可能出台的房产税一起形成叠加效应,可使房地产调控更加合理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真正的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大力推行医疗综合改革,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道路前进

“病有所医”是几千年来百姓的梦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导向,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使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期盼得到满足,少得病的愿望也将逐步实现。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使“看病难”问题得以缓解,医疗保障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但是,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医疗改革更是如此。医疗服务的发展不平衡,分级医疗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医疗保障的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群体差异、行业差异还是明显。未来5年,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将步入快速改善时期。为了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巩固已建立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质与量至关重要。

质,说的是治疗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问题,也就是少生病和和病了可看好病。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加大健康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民众防病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努力建设医院与卫生防疫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另一方面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农村为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把先进的卫生技术和专家送到农村,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为百姓解决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化的问题,解决“背病离乡”、“通宵排队挂号”、“不找关系找不到床位”等有关“看病难”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量,说的是支付水平问题,是民众看病自掏多少的问题,掏了之后不至于因病致贫的问题,因此,主要说的是保障体系建立的问题。

具体来说,基本药物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扩大医保药物目录的范围,改革和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将从根本上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安全、方便价廉;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贫困地区资助和倾斜,可让农民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医保政策两项制度的全覆盖,扩大农村合作医疗所能包含的病种范围,同时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完善合作医疗的报销机制,使农村参保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快速地报销医疗费用,减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将从制度上解决百姓因病致贫的问题;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新农合给重大疾病患者的报销补助比例,将成为农村疾患穷苦百姓延续生命的希望,解决农民患者“小病抗、大病捱,不能动了才往医院抬”的尴尬局面;同时,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防治体系、保障体系的资金,逐步减少市场趋利行为,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通过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获得更大的实惠。

老有所养:完善社保制度顶层设计,向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道路前进

老有所养是社会最基本的责任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让人民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之一。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的局面。要想实现“老有所养”,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我们不仅要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物质投入和情感投入,以务实的态度去推进做实基础性资金保障。从农民的角度把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因素都考虑充分,照顾周全。

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要做到缴费和领取时都简便易行,区域模式要协同,制度设计既要因地制宜,也要考虑到普适性和兼容性。允许在不同地域参保缴费,避免出现因为保障金不能异地转移而被迫退保的现象。要求农民个人缴费率的政策出台要务实,既不能因过低而影响保障水平,又不能过高把农民吓走。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渐提高保障能力。

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探索建立社保基金投入运营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使群众的受保水平逐年提高,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从而使城镇职工、农村农民、边远地区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由职工养老、新农保、城居保三大社会养老保险构成的“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尝到甜头,亲身感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成果。

其次,大力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老龄潮的逼近使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已成当务之急。政府应尽快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立覆盖以非赢利性为目的农村社会服务网络,同时,制定新形势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使政府或民间的养老产业在大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确保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

住有所居:打好长期攻坚战,向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道路前进

十八大报告提出“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

第一,以阻止恶性循环为目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严加控制,抑制投机需求,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第二,以校正制度扭曲为目标,合理引导住房需求。要由“居者有其屋”转向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前者强调有产权,后者强调有住所。要引导人民群众首先抛弃必须拥有房产权才算住有所居的传统观念,倡导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加强限购的管理力度。

第三,以攻克制度失序为目标,依序跟进配套制度的改革。房子作为公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政府应该是保障公民住有所居的最后一道防线,让每个公民都公平地享有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在政策上要对转变“有”的观念进行推动,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减少以经适房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加快普惠性和救济性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在此过渡时期,还需要更加注重“公共”和“公平”,以实物方式捍卫底线民生,力争增加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大力缓解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才是解决居民住房需求的正途。

第四,以克服制度模糊为目标,持续完善具体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基础上,加上有可能出台的房产税一起形成叠加效应,可使房地产调控更加合理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真正的住有所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