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忍忍,上午学生们还有3节实验课。再忍忍,等没课了,再去医院看病,“就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李老师就这么突然走了,很多同学都哭了,夜里睡觉我还梦见俺李老师。”九(二)班学生李玉婷痛哭起来。25日上午,36岁的中牟县外国语学校初三班主任李军胜因病猝然离世。在离世前,心口疼痛的他还在坚持给学生们上课。(3月27日郑州晚报)
“忍痛上课,倒在学校实验楼下”, 同事擦着眼泪求医生尽力,学生痛哭、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多……报道中一系列的场景将“老师楷模”的形象深刻地描绘出来,而与媒体的赞扬不同,网友们却不乏不值、不满甚至批评“不要命工作的机器人“的声音。
诚然,李军胜老师带病上岗,猝死在学校,其精神可贵,但做法不值得推崇。任何时候,健康、生命都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李老师也说,“再忍忍,等没课了,再去医院看病”,他其实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都以为是某种短暂性、突发性的不适,而忍一忍或许都会过去,假如他知道这种疼痛是失去生命的预警,想必他自己、他的家人、他的同事和学生都不会这样“忍一忍”的。也就是说,李老师也是一个人,与我们一样对病痛抱有侥幸的心态,只不过他的一次大意就付出生命的代价。
生命的逝去终是一个悲剧,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更不能止于简单的歌颂和批判。把其抬高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的道德高地,或将其讥讽为只顾工作不顾家庭和身体的机器人,虚妄地拔高或贬低都是对李老师们的误读。我们既要看到李老师的早出晚归是职业的常态,也要看到其踏实、敬业,负责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素养,,既要读懂师生们的泪水,也要警醒健康知识、生命教育的迫切;既要突出宣传其任劳任怨、教书育人的模范力量,也不要忽略其出身农村的现实压力以及热爱生活、关爱家人的细节……唯有平实才不觉遥远,有缺憾才更显亲切自然。
近年来,老师有偿讲课、校长性侵学生、教育滥收费使校园成为非议之地。对老师的口碑也从天地君亲师蜕变为泛妖魔化的地步。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正是有众多李老师这样的有点缺憾却不乏高贵的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给与我们知识和人生的教导,才有了学生们的不断成长,教育事业也在各种荆棘中不断向前。
教育部门应从李老师之死看到背后隐藏的危险信号,加大对老师健康教育管理的支持和引导工作,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比如定期开展体检,对身体不适的老师适当安排休息,提高工作效率。老师自身也要劳逸结合、勤于运动、平衡心态,将自己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此才能应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重重压力,不至于在猝不及防的疾病面前轰然倒下。
李老师走了,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悲剧,如何发掘其朴素行为之中的高尚品质,又如何还原其缺憾人生之中的人性之美,如何杜绝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当是祝愿李老师一路走好的绵长回音。(斯涵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