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起,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出《一张图引发的改革》系列报道。
8月2日,中央编办派员赴广东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调研。此后,由曹志伟绘制的审批“万里长征图”被挂在中央编办的大厅里。
8月9日,海南省在海口市举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报告会。台上的主讲人是“万里长征图”的绘制者曹志伟及广州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在台下聆听的是海南省省长蒋定之与两名副省长以及省直部门和市县主要领导共380多人。会议提出,要学习和借鉴广州市的经验。
通过建设工程审批流程改革,广州市举一反三,将改革的触角伸向“计生证”申请手续等审批流程,并正在酝酿更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现代官僚主义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一书的作者张文认为:“现代官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作风,它更是一种组织意义上的、制度性的现象。作为作风的官僚主义,相对来说还只是外显的、表面化的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现代官僚主义是组织和制度在结构上以及运行中的功能性变异,只有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去认识,才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标本兼治:铲除官僚主义必须多管齐下、持之以恒
1月23日,十八届中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京举办。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发言中的一个观点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对于“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提法,有党建学者指出,这是冷静而客观的务实态度,表明了党中央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战略战术。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认为,所谓治本,是指在制度上防治腐败,而治标是指惩治正在发生的、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案件。“治本是制度建设,但制度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目前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只能先惩治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在治标的同时,也要注意治本的问题,因为反腐工作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官僚主义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就铲除官僚主义的战略战术而言,目前也同样需要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三个客观现实:一是形成官僚主义作风的传统根基仍然牢固;二是助长官僚主义作风的现实环境更趋复杂;三是防止官僚主义的制度机制尚不健全。
5月16日,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讲话中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锲而不舍地抓作风、改作风,做到常态化、长期抓。”
对于如何常态化、长期抓什么,一些学者从方向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林强研究员认为,遏制官僚主义需要加强权力制衡,致力扎好三个“笼子”:“一是民主的‘笼子’,政府决策要经过民主程序;二是法治的‘笼子’,各级干部必须依法行政;三是监督的‘笼子’,不让权力脱离人民的赋权。”
中国人民大学任剑涛教授提出:“如果不把反对官僚主义的乌托邦动机落实为一套严厉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反官僚主义很难有理想的结果。”“要让民众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让他们成为选拔官员、监督官员、评价官员、升降官员的决断主体,从而让官员对民众形成敬畏之心。这是一切成熟的现代国家行之有效地克制或消除官僚主义的做法。”
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尹德慈认为:“铲除官僚主义要坚持多管齐下,要把权力关在制度这个‘笼子’里,对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督。” 他提出,应充分发挥三个监督主体的作用:一是党内监督;二是群众监督;三是舆论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提出,惩治官僚主义必须强化行政问责制度,“我国官员问责制度需要和岗位分析、纪检监察、审计等结合起来,要与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规范问责、依法问责、科学问责”。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教授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才能把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活动范围限制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也才能有利于逐步消除官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