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2)

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2)

摘要:实施科研人员“走出去”战略,快速提升科研人员研究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大幅增加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基金额度,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加大对一线科研人员和中青年科研管理骨干学术出访的支持,派出人员规模连续三到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五是学术共同体和科技社团发挥作用不足。

学术共同体和科技社团是加强科研人员科学价值观和诚信教育、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调查表明,在科研人员对本地区科技社团的总体印象中,近三分之一科研人员表示平常很少和科技团体接触,一半以上认为本地区的科技团体不够活跃,近8%表示对某个科技社团有一些了解,仅有不到3%的科研人员对社团情况比较了解、给出了“印象不错”的评价。可见,广大科研人员对科技社团的了解和参与程度明显不足,本应在发挥学术规范、塑造科学价值观、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发挥重要载体和中介作用的科技社团目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学术共同体”自身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价值认同是中国科学界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

六是社会整体创新文化氛围不够理想。

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和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要方面。调研发现,科研人员对于创造性工作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宽容失败、挑战学术权威、学术独立性等几个方面的氛围评价都不高,近一半的科研人员认为一般,认为理想或不理想的比例都在20%左右。在科技人员社会形象和政治地位提升情况方面,50%的科研人员认为与其他职业没有明显差别。其中认为本地区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有较大提升的仅有19%,接近四分之一的科研人员认为尽管有各方面的宣传很多,但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善;总体而言,多数科研人员认为与其他群体相比,社会地位提升幅度不大。

分析以上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科研人员创造力发挥不足、科研活动自主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改善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但不会自动带来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满意度的同等提升。

从调查情况来看,科研人员的层次越高,占据的科技资源越多,同时对科研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更高。拥有留学经历、处于科研人员群体顶层的正高级科研人员,在科研基础条件、科研经费、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机会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群体,在团队合作中也多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们对团队合作规范非常重视,对所在单位科研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这一情况显示出创新管理和文化问题正在取代科技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科研环境改善的主要问题,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科研机构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

二是日益增长的科学自主性要求与行政化的科技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主要矛盾之一。

外部过多行政力量的干预,使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三个层面自主管理的程度不够,既降低了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作为知识型工作者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特别是一些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创新活动规律的重视,管理手段重计划、偏行政,对于创造性活动的管理能力与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方式简单、科研人员重复劳动、大量工作劳而无功的现象出现。此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公共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科学共同体和公众对公共科技事务的参与不足,科研人员对政府配置资源的公平和公正性认同度较低,也是影响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给予正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尽管近年来各类单位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已有了明显改善,各单位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也在大力加强科研绩效管理、推进科研合作,并积极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然而调查发现,科研人员仍然普遍感到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缺乏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成为当前制约科研环境改善的主要障碍。这也意味着创新管理和文化问题正在取代科技资源总体投入不足,成为影响科研人员判断科研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科研机构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

 关于尊重科研活动规律,推进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管理进程建议

改善科研环境,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及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幅扩大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对政府科技事务的参与范围及话语权。课题组建议:

努力保障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活动时间。

加大对公共科研机构稳定支持力度,简化科研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缩减科研人员参与行政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活动时间;以“放水养鱼”的积极心态,支持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工作,引导一线科研人员逐步将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提升到正常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三乃至五分之四以上。

开展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试点。

积极探索新时期公共科研机构治理模式,选择部分科研水平较高的基础类和公益类科研院所开展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工作以理顺科研机构人、财、物、活动、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人员-岗位-经费-活动-评估协调一致的科研管理体系;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各层级科研工作自主管理力度,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强化科学共同体在全社会科技事务中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学术规范和价值导引功能。逐步减少政府主导的各类科技评奖;加大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等各类专业团体和社会组织在院士评选、科技奖励与评价、抑制学术不端、创办学术期刊、科技新闻传播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在科研组织评估、项目评审、人才招聘等事务中加大同行评议的力度;放手由科学共同体重建学术规范和创新价值观。

建立更加透明和更高社会参与度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改革公共科技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网络技术和监督控制建设,提高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在公共科技决策和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减少政府部门对科技项目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直接干预。加强社会监督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类科技项目研发成果、科技条件基础设施向全社会开放。

大幅增加支持科研人员“走出去”的经费预算。

实施科研人员“走出去”战略,快速提升科研人员研究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大幅增加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基金额度,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加大对一线科研人员和中青年科研管理骨干学术出访的支持,派出人员规模连续三到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探索实施“普惠性”的科技政策,激励“大众创新”。

把鼓励、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充分迸发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以创新主体的资质论高低,探索实施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普惠性”全员创新工程;继续推进国家四部委《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工作部署,不断在社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推广和普及trIZ等创造学方法论知识;增加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和高等教育中的创造力方法和科学美学教育内容,形成社会各主体多元、包容的大众创新文化氛围。

(执笔人:冷民、宋奇)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