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吃泡面进名校”应该如何解读?(3)

【案例】“吃泡面进名校”应该如何解读?(3)

“泡面达人”胜在自我推销能力

首先我们有必要厘清一点,“泡面狂热”并非王同学被录取的唯一理由,而只是同等条件下的加分项,将这条新闻解读为“吃泡面吃进美国一流大学”显然并不准确,毕竟,美国大学同样不会放松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核。并且,吃泡面本身并不能对美国大学构成吸引,他们欣赏的是吃出水平、吃出心得的人。这启示我们,一件哪怕再平常的事,只要能干到极致,也能让你显得与众不同。当然,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该如何让陌生人了解你的非凡之处?这无疑需要超强的自我推销能力。

“泡面达人”也是自我推销的好手,在自我介绍中突出“泡面”元素,既为自己贴上个性标签,也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显然,为匹配美国大学崇尚自由、鼓励学生享受生活的精神气质,王同学进行了精准的自我定位,选择了合适的自我推销方式,而美国大学也以美式幽默对此给予了认同与鼓励。

中国学生中的各式达人也不少,但能将对类似“泡面狂热”的事项写入兴趣爱好的,恐怕并不多,因为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创意,而这种勇气和创意正是普通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我们看到如今大学自主招生也强调个性,笔试中神题几成标配,面试中也鼓励学生大胆发声,但仍有许多学生因担心被认为“离经叛道”而不敢展露个性。在教育整体缓慢转型的当下,怕就怕中国学生仍在传统思维束缚下对个性“自我阉割”,不能真正展示出自己的特点。

事实上,在以含蓄内敛为美的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多数中国学生都知道要自我提升、努力修为,但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优势特点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便遗憾地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教会学生如何像“泡面达人”一样去推销自己,应是教育亟待补上的一课。

别埋没“爱吃而钻研泡面”的人才

爱吃泡面被全美排名第32的罗切斯特大学录取,当然这名王同学也不仅只是个“吃货”,学习成绩也是美国名校录取新生的重大标准。但在众多与自己同样优秀的竞争者中,却因为爱吃泡面优先录取了他,这是因为美国的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其所拥有的特长。

从这一事件中,就看出了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更注重学习成绩,而美国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与未来的发展。中国不会有哪所大学会因为一个学生“很会吃泡面”之类的理由而录取他,而在美国,类似事例,并不少见。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像录取通知书里说的“我很高兴你已经准备好投入你未来的独立生活、更深入地钻研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你所热爱的事物”。喜欢吃泡面,就认真去钻研,对它的生产与制作都穷尽一切去了解。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王同学喜欢吃泡面,继而去钻研与泡面相关的知识,正是这点吸引了罗切斯特大学。在各领域学有所成的人物,大多都是因为爱好所以坚持,爱好吃泡面,就去尝尽天下的泡面,精研泡面的相关知识,这种热情,这种狂热精神,正是“成长得更加强大”的最重要养分。

只有成绩,没有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对爱好的“狂热”,或许在学生时期,是听话甚至很勤奋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好,但走入社会后,却可能欠缺“后劲”,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的对知识的求知渴望。美国的这种选材方式,如同马拉松比赛一样,看重的是支撑选手最终夺冠的耐力与动力。而且王同学喜欢吃泡面而去钻研泡面,看似理想普通甚至不值一提,但社会需要的就是这些求真务实的人才。

如果只有着宏大的理想,但却眼高手低,不仅于社会无益,反倒可能增添了一个整天只懂抱怨而不去脚踏实地工作的人,而于社会有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要更有眼光,做识马的伯乐,如此,能使千里马脱颖而出,也能因为懂得识人才、用人才、培养人才,而使自己学校更增添光彩与荣誉。

从“爱吃泡面”被美国名校录取的这则新闻中,国内一些高校是否会有所羞惭与领悟?不埋没一位真正有潜质的学生,进而将其培养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正是学校的职责与光荣使命。任何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像美国的罗切斯特大学一样“狂热”地去挖掘那些潜藏在学生中的“泡面英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