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分”转向“育人”彰显教育理念的本源回归

“育分”转向“育人”彰显教育理念的本源回归

据7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6月中旬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始中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多省市陆续推出中考改革政策,引发社会关注。从考试科目调整到分值分配优化,从体育分数增加到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一系列改革举措标志着我国中考制度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场接续改革的背后,是教育理念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的转变,旨在为学生减负、为教育松绑,构建更加科学、更高质量的育人体系。

105012025063000009624

 6月25日,中学生们在活动中参加校园足球课。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育分”转向“育人”,标志着教育目标从片面追求分数回归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推动教育理念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转型,推动教学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构建”,通过减少义务教育阶段不必要的内卷,完成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运用、从应试教育回归素养培育的导向变化,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据2024年教育部调研显示,73%的中学生存在“为分数而学”的认知偏差。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唯分数论”将师生逐渐异化为“育分”的机器。标准化考试催生题海战术,升学率导向挤压成长空间,背离了“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本质,折射出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移。当分数与排名逐渐模糊教育的初心,我们更需守护那份对教育真谛的纯粹追求。中考改革的方向,是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原点。当教育挣脱分数枷锁,当教师深入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方能真正让教育回归“教育即生长”的本源。

“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将社会责任、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体系,标志着制度层面的价值回归;而各地中考政策调整和实施,则标志着教育理念在实践层面的真切落地。这次各地中考改革,主要集中在减少总分和考试科目,调整分值和考试形式,优化招生录取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在重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源这一教育思想指引下,各地坚持“减负”“公平”和“选拔”协同推进,借助考试评价这一关键杠杆,撬动基础教育全链条的深刻变革。

从应试教育回归素养培育,通过初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必须做的功课。学校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型为素养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育分”教学转向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学生则需要从被动的“知识容器”转变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家庭与社会也应从过度的分数崇拜转向树立多样化成才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考改革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与高中、高考的有效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接机制,确保改革的实效性。中考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考试制度本身,它是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在方法之辩,而在初心之问。教育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育分”不是教育目的,“育人”才是终极目标。这不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宣讲家网 许华凌)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昌图社区党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